今年,“中特估”(全稱: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成爲資本市場大熱話題,截至6月12日,Wind中特估指數相比年初增長25.6%,與此同時,滬深300下跌0.7%。新京報貝殼財經推出“中特估”系列報道,用數據拆解其發展變化。

今年央企的考覈指標改爲“一利五率”,目標爲“一增一穩四提升”,從關注企業成長性轉變爲對盈利能力以及收益質量的重視。透過數據觀察,一覽新KPI考覈之下,“中特估”概念企業表現如何?

1.一季度央企歸母淨利潤佔A股整體的50%

“中特估”11個行業實現增長

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2022金融街論壇年會上提出,深入研究成熟市場估值理論的適用場景,把握好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中特估”概念由此受到關注。

估值高低直接體現市場對上市公司的認可程度,國有企業盈利能力持續改善,而估值長期偏低。信達證券表示,不論是看國央企的市淨率相較全部A股市淨率的比值,還是看國央企的市淨率在過去十年中的分位數,國央企的估值都存在較大的修復空間。易會滿提出,上市公司尤其是國有上市公司,一方面,要加強專業化戰略性整合,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強化公衆公司意識,主動加強投資者關係管理,讓市場更好地認識企業內在價值,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應有之義。

國有企業是A股市場的穩定器,中央和地方上市國有企業數量佔A股公司總數的近三成。截至6月12日,A股市場共有5205家上市公司,中央國有企業447家。佔整個A股市場的8.6%。而正是這8.6%的企業撐起A股50%的歸母淨利潤,今年一季度,中央國有上市企業歸母淨利潤達7436.05億元。

整體來看,A股“中特估”概念下的79家上市央企,分佈於17個行業。其中,建築行業最多,共有11家央企;其次是銀行業,共8家,六大國有銀行均在其中。

今年一季度“中特估”整體歸母淨利潤達6514.54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佔A股整體的43.81%,有11個行業歸母淨利潤實現增長。

今年一季度“中特估”概念公共事業央企歸母淨利潤達111.77億元,增長最快,同比增長70.4%。Wind數據顯示,電力公司華能國際一季度淨利潤由虧轉盈,由去年虧損9.56億元向好發展至今年一季度盈利22.5億元。此外,隨着旅遊市場復甦,客流量逐步攀升,京滬高鐵成爲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增長最快的“中特估”概念企業,同比增長912.6%。還有部分“中特估”企業在此前高基數的基礎上,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大幅提升,比如中國人保。

22022年“中特估”煤炭企業盈利能力相對較好

10家企業淨資產收益率超過15%

今年1月,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提出進一步優化中央企業經營指標體系爲“一利五率”,將原有的淨利潤和營業收入利潤率替換成淨資產收益率和營業現金比率。

與此同時,錨定目標爲“一增一穩四提升”,即確保利潤總額增速高於全國GDP增速,資產負債率總體保持穩定,進一步提升淨資產收益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營業現金比率4個指標。

利潤的增長代表着公司盈利規模的提升,而淨資產收益率則代表盈利能力和效率的高低。過去五年,A股整體淨資產收益率持續下滑,淨資產收益率中位數從2018年的10%落至去年的6.78%。“中特估”概念企業淨資產收益率中位數在2021年有所“抬頭”,反超A股,而在去年再次轉變至下滑態勢。

(注:ROE一般指權益淨利率。它是企業淨利潤與平均淨資產的比率,反映所有者權益所獲報酬的水平,這個比率通常也被稱爲淨資產收益率。)

從行業來看,煤炭行業盈利能力相對較高。在前十家企業中,計算機和煤炭企業上榜數量最多,均爲兩家。從整體水平上看,煤炭企業ROE中位數最高,爲18.1%。電子和醫藥生物企業緊隨其後,ROE中位數均超過14%。國防軍工、鋼鐵企業相對較低,中位數不足5%。

2022年“中特估”概念共有10家企業ROE超過15%,中遠海控最高,達65.73%。去年,淨利潤翻倍增長的中國海油,ROE排在第二位,相比上年提升10.91個百分點,是“中特估”概念企業ROE提升最快的企業。寶信軟件2022年ROE位列第三,過去5年其ROE始終保持增長,從2018年的11.74%逐步增至2022年的23.06%。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半數“中特估”概念企業ROE在10%以下,仍有提升的空間。據交銀國際分析,通過盤活存量,垂直化、專業化整合、提升管理效率等手段,央企ROE回升可期。

從“兩利四率”到今年的“一利五率”,央企考覈的關注點逐步轉變爲企業盈利能力和收益質量。據國盛策略分析,央企績效考覈的日臻完善,不僅驅動國央企基本面持續改善,還將助力國央企估值的對應性修復,從而形成“修煉內功”與“估值抬升”的良性循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