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華夏時報

記者孫夢圓 于娜 北京報道

近日,港股嘉和生物發佈公告稱,已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告知,傑諾單抗(GB226)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的新藥上市申請未獲批准,這也是現有公開報道中首次被拒批的國產PD-1。

“外周T細胞淋巴瘤(PTCL)包括有超過20種亞型,各亞型發病機制非常複雜,部分亞型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全球沒有PD-1產品被批准用於該病的治療,因此,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對於相關適應症產品的審評更爲謹慎。”嘉和生物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解釋稱。

歷時三年 未能獲批

嘉和生物成立於2007年,品管線涵蓋乳腺癌、肺癌、胃腸道腫瘤以及血液腫瘤,2020年,在港股上市,也是首家在港上市的中國腫瘤免疫治療公司。

據瞭解,外周T細胞淋巴瘤屬於罕見病,是一種罕見而惡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亞型。每年新增患者在1.3萬—1.6萬人,患者數量相對較少,市場空間有限。不過,患者一線治療效果不理想,30%的患者會發生耐藥,18%的患者會在2年內復發,12%的患者會在7年內復發,而只有40%的患者會獲得長期生存。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都尚未有PD-1單抗被批准用於該疾病的治療。

嘉和生物似乎有意將PD-1靶點差異化,避免賽道內卷。2020年,傑諾單抗就向國家藥監局遞交了上市申請,於同年7月獲得國家藥監局受理,且被納入擬優先審評,申請上市適應症爲用於治療複發性/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

2022年年報中,嘉和生物曾表示,傑諾單抗成爲首款NDA獲得國家藥監局接納的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PD-1,嘉和生物還預計將在未來的半年至一年內推出傑諾單抗。

如今,歷時3年,傑諾單抗最終被藥監局拒批。

2023年6月9日,據國家藥監局官網,嘉和生物的PD-1產品傑諾單抗注射液未能獲得藥品批准文號。隨後,6月12日,嘉和生物發佈公告,證實了此消息,傑諾單抗上市申請未獲批准。

據嘉和生物官網,傑諾單抗是一種靶向免疫細胞PD-1的人源化IgG4單克隆抗體,其可通過選擇性阻斷雙重配體(PD-L1和PD-L2),恢復免疫系統識別和殺死癌細胞的能力,擬開發用於治療多種晚期實體瘤。除了對PTCL的臨牀研究外,該藥在治療宮頸癌、罕見肉瘤、原發性縱膈大B細胞淋巴瘤等多個適應症上都開展了臨牀研究。

該藥曾從中國各地32個研究中心招募了102位患者,做過一項多中心、開放、單臂的II期臨牀實驗。結果顯示,該藥治療復發或難治性PTCL患者有顯著的療效。獨立影像評估委員會評估該藥的客觀緩解率(ORR)爲36.3%,PTCL主要亞型均能獲益,其中ALK陰性間變大細胞淋巴瘤ORR可達58.3%;此外,既往接受西達本胺治療失敗的受試者仍有33.3%獲得緩解。

對於此次被拒對公司的影響,嘉和生物在港交所公告中強調,公司預計其他臨牀試驗或公司其他候選藥物的開發進展將不會受到影響。

上述負責人也對本報記者表示,這款PD-1早已不是公司的核心產品,從2022年開始,嘉和的核心產品就轉變爲GB491(CDK4/6)、GB261(CD3/CD20)和GB263T(EGFR/cMET/cMET)三個雙多抗產品,這三個核心產品進展非常順利,此外,合適的PD-1 適應症選擇(combo)也在考慮之中。

內卷嚴重 亟待破局

此次國產PD-1被拒並非無跡可尋。

PD-1抑制劑和PD-L1抑制劑,通過阻斷PD-1和PD-L1的結合,使T細胞能夠正確識別癌細胞,實現殺滅癌細胞的目的。因與傳統癌症治療的放化療方法不同,PD-1/PD-L1作用於人體免疫系統,也被認爲是抗腫瘤治療的“殺手鐧”,更被譽爲廣譜抗癌藥。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指出,全球PD-1/PD-L1單抗市場預計於2025年達到626億美元。其中,中國PD-1/PD-L1市場規模預計將於2025年達到519億元,在巨大的市場下,因此國內企業均有所佈局。

國盛證券研報顯示,目前,國內已有11款PD-1/PD-L1抗體獲批上市,其中國產產品7款,進口產品4款,獲批適應症1—8種不等,並在持續拓展中;另據藥智中國臨牀試驗數據庫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關於PD-1/PD-L1臨牀試驗登記數量累計有657條,涉及企業150餘家,其中已有183條處於3期臨牀階段。

按照腫瘤部位分類來看,針對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的靶點研究競爭最爲激烈,每個適應症均有超過10個新藥在研。此外,淋巴瘤等5個腫瘤競爭激勵程度中等,每個腫瘤有超過4家藥企在研。

可以預見的是,而在適應症高度重合的大背景下,傑諾單抗上市申請被拒絕後,後續PD-1產品申請或將面臨巨大壓力。

沙利文報告指出,PD-(L)1賽道競爭激烈,因此通過拓展適應證範圍、聯合用藥、以臨牀需求爲導向等方式拓寬受益患者人羣,同時企業也要提升商業化能力增加自身競爭能力。

一位接近PD-1研發企業的人士告訴記者,儘管競爭如此慘不忍睹,國內PD-1/PL-1抑制劑仍有多個適應症有待開發,佈局特色病種、或者拓寬適應症仍然有望取得一定競爭優勢。

醫藥獨立評論人孟八一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國內把PD-1做成了仿製藥,對生物技術(Biotech)的創新來說是個不好的消息,如果企業能在製造能力上有所突破,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