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

過去幾年,國際大米價格一直相對穩定,哪怕是在俄烏衝突導致全球食品通脹飆升時亦是如此,這主要得益於大米的高庫存。

實際上,眼下全球大米庫存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然而,厄爾尼諾現象捲土重來,可能會給全球大米市場帶來考驗,供應過剩格局或將生變。

從歷史上看,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水稻產量往往會降低。這一種天氣通常會給亞洲帶來更炎熱、更乾燥的氣候,而亞洲約佔全球大米產量以及消費量的90%。

上週,美國宣佈厄爾尼諾現象已正式到來,並表示其強度很可能超過中等水平。本輪厄爾尼諾現象的強度越強,大米供應受到影響的可能性就越大。

賣方市場

泰國是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國,由於降雨量減少,該國已要求農民減少稻米種植。

泰國開泰研究中心(Kasikorn Research Center - KRC)近日預測,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今年泰國大米產量可能比去年下降6%。

“我們認爲,今年的市場將變成賣方市場。” 泰國大米出口商協會名譽主席Chookiat Ophaswongse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儘管市場不會到短缺的程度,但供應肯定會下降。”

據美國農業部預測,今年全球大米總產量有望保持穩定,爲5.125億噸。全球大米庫存預計將下降5%,至1.735億噸。庫存下降主要是由於需求上升。

由於擔心潛在的市場收緊,大米進口國近幾個月增加了採購。數據顯示,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越南今年前四個月向菲律賓出口的大米同比增加了40%,對中國的大米出口增長了70%以上,對印尼的出口更是飆升近2500%。

泰國出口也呈現類似的情況。今年前四個月,泰國大米出口總量達279萬噸,出口金額爲1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

作爲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國,印度的稻米收成前景高度依賴西南季風。儘管今年印度的降雨量料將正常,但在歷史上,厄爾尼諾曾導致該國降雨不足,對農業生產造成了不利影響,並推高了食品價格。

農業研究公司The Rice Trader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eremy Zwinger指出,儘管現在大米大量過剩,但人們對天氣影響感到擔心。他還提醒稱,對各國來說,維持健康的稻米戰略儲備非常重要。他認爲越南必須小心,因爲出口量大,而且庫存有點喫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