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第一財經

在長時間通過各種手法打壓中資手機企業後,印度政府終於在近日開出了“最終解決方案”,也讓印度政府的真實意圖顯現了出來。

據印度媒體透露,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近日召集小米、OPPO、Realme和vivo等中資智能手機制造商開會。會議上,印度政府對這些企業提出一系列要求:例如,企業開放印度資本入股;核心高管必須由印度籍人士擔任;由印度企業製造和組裝手機;培養印度經銷商擴大出口。

盈科律師事務所印度投資服務中心聯合創始人沙俊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企業角度來說,這些新要求讓企業的成本結構甚至治理結構發生明顯變化,超出了企業原先的預期,壓力會很大。

印度政府開出的這些條件,要求這些中資企業加快“印度化”,並最終成爲印資企業。同時印度的胃口並不止於國內市場,還希望中資企業幫助印度提升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地位。

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副會長陳經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印度希望將中國手機行業的成功,完整地複製到印度,對此有完整和周密的計劃,在成體系的打法下已經取得了部分的成果。

他進一步表示,對於印度政府系統化的打壓,個別企業是無力應對的,最壞的局面是被各個擊破。所以中資企業有必要聯合起來,在國家的扶持下進行整體談判,提高應對級別。

小米等在印度耕耘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會議前後的6月9日,印度中央執法局向小米科技印度分公司和3家銀行發出通知,指控小米違反《外匯管理法》(FEMA),“非法向外國實體轉移資金”。這一機構爲此在去年已凍結了小米555.1億盧比(約合48.34億元人民幣)資金,通知意味着這筆資金可能會被統統罰沒。

在印度政府開出“解決方案”這一時間點,同時發出上述通知,在外界看來頗有敲山震虎的意味。

555.1億盧比對小米來說可不是一筆小數目。根據印度當地媒體的計算,小米印度分公司在印度9年的累計利潤爲94.6億盧比,如果僅從利潤收益的角度來看,小米在印度幾乎是白乾一場。

另根據小米集團今年3月發佈2022年全年業績公告,經調整淨利潤人民幣85億元,555.1億盧比也佔到集團全年利潤的一半以上。

因稅務問題而遭到罰沒是中資手機企業在印度遭遇到的普遍問題。除了頭部的品牌企業外,一家在印度的中資手機配件企業此前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上下游的中資企業被查,他們也受到了稅務調查,疲於應對。

印度如今作爲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其市場的潛力對於任何一家跨國企業來說都具有相當的誘惑力。中資手機企業在2014年前後陸續進入印度市場,除了人口基數的優勢外,另一大吸引力在於莫迪在當年走馬上任,提出了“印度製造”的口號,希望大力發展印度的製造業。

此後,以小米爲代表的中國手機品牌紛紛在印度亮相,並憑藉高性價比逐漸成長爲當地家喻戶曉的品牌。根據印度2022年的市場調查數據,在印度每三部智能手機中至少有兩部是中國品牌,中國手機在印度市場佔據絕對優勢。

然而中資手機在印度的好日子並不長久。2020年,隨着中印關係趨於緊張,印度首先在當年6月對中國手機軟件下手,第一批封禁了59款手機應用,此後又不斷追加,累計數量超過了200多款。

在這其中,不乏代表中國手機軟件業的TikTok、微信等軟件,也有像“小米社區”“小米視頻電話”等中資手機的配套軟件。

在短暫的靜寂後,最終印度把目標伸向了手機硬件。2021年12月21日晚間,印度財政部稅收局的執法人員統一行動,一致撲向全印度20多箇中資手機企業查稅。

從首都德里,到經濟中心孟買,再到印度科技中心班加羅爾,無一倖免。如此一致且大規模的行動,就連印度媒體也不難總結出,這是對中國手機供應商的“一場圍剿”。

小米和多家中資手機企業捲入風暴中心。小米在印度市場上的手機份額由此開始下降。在2020年,其出貨量還佔印度市場的26%;而根據Counterpoint發佈的數據,2023年一季度,小米已經被三星和vivo反超,從第一跌至第三,市場佔比降至16%。

印度手機和電子協會(India Cellular&Electronics Association,下稱“協會”)在去年5月也致信印度政府,對印度執法部門彼時對手機企業的執法行動表達不滿,協會在信中表示,行動造成了行業“深度且沒有必要的恐慌”。該協會是代表全印度相關企業的行業性組織。

中資企業進退維谷

而在此次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召集的會議中,印度政府專注於“開條件”,而“偷逃稅款”則在最後一筆帶過,畢竟這是手段還不是目的。

參會的Realme國際業務總裁賽斯(MadhavSeth)表示,印度政府希望這些中企能夠利用當地的人才和生態系統,將印度打造爲生產和出口基地。這將爲印度產業增添附加值,促進當地企業能夠自力更生。

在印度政府開出的條件,包括中資手機企業的首席執行官、首席財務官、首席運營官等要職必須由印度籍人士擔任。這其實並非難事,中資手機廠商在印度深耕已久,從一開始就依賴於本地員工,有大量的印度籍高管。

就連印度媒體也表示,中資企業近年來通過在印度當地的投資,培養了印度的管理者、合作伙伴和分銷商,形成了運營的核心團隊,這對當地人才培養也有裨益。

對於要求印度資本入股中資企業,甚至是控股的要求,陳經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事實上爲了保護民族企業,在其他國家也有在接受外資投資時要求本國企業控股的情況,但這一前提條件是在外資入場時就已明示的,而印度則採取了事後更改的策略。

陳經進一步分析道,印度先給外資一些甜頭,通過關稅等門檻,不斷誘導外資企業向印度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時機成熟後,再祭出相關政策,讓外資企業陷入進退維谷的狀態,“答應了損失大,不答應損失更大”。

對於未來的走向,陳經認爲,中國企業理應與印度政府進行談判,選擇一個損失較小的方案。而非全盤接受印度政府開出的方案,或退出印度市場一走了之。

而事實上,想要在印度市場上一走了之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比如福特汽車1995年開始在印度經營,在2021年因在印度市場累計虧損超過20億美元而宣佈退出印度市場,但由於勞資糾紛,在關閉工廠一年後才勉強與工人達成了遣散補償協議。

作爲印度手機市場的老玩家,中資手機廠商在印度碰到了大麻煩,但在全球手機市場趨於飽和的今天,印度依然是外資手機廠商競相搶奪的市場。今年4月,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CEO)庫克訪問印度,並表示希望在該國擴大生產規模和智能手機銷量。

由於獲得了技術和產能的轉移,據摩根大通預計,到2025年,蘋果將在印度生產四分之一的iPhone。Counterpoint報告還稱,2020年,印度產iPhone僅佔其全球產量的1.3%,2022年佔比已上升至4%,預計今年將升至7%。

不過就在如此良好的預期下,已在印度經營多年的iPhone的重要供應商緯創,近期卻宣佈退出印度市場。退出後,印度本土企業塔塔集團收購了緯創在印度的工廠,承擔其在印的生產任務。外資接連敗走印度,其緣由不得不讓人深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