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6月17日)之際,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就“沙漠裏應該大面積植樹造林”的說法進行公開闢謠。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生態系統與全球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吳波研究員表示,根據科學界的普遍共識,沙漠是在乾旱氣候條件下長期環境演變的結果,造成沙漠環境中植被低矮稀疏的主要原因是氣候乾旱缺水。

吳波說,沙漠地區不缺土壤,風沙土本身就是一種土壤類型。我國乾旱區分佈着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年降水量只有不到200毫米,僅靠天然降水無法支撐大量樹木生長,大面積或高密度種樹會降低地下水位,耗光土壤水分,導致沙漠生態系統崩潰。

“科學研究早已證明,只有受氣候變化或人類活動影響形成的荒漠化土地,纔有可能治理和需要治理,治理方式也並不侷限於種樹,應該喬灌草結合。”吳波說,荒漠化治理應該“以水定綠”,即恢復的植被不能超出當地的水資源承載力,而對於天然的沙漠戈壁,保持其原始狀態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讓在其中生存的動植物不被打擾纔是最好的選擇。我們應該始終堅持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灌則灌、宜荒則荒的原則,科學防治荒漠化。

中國是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57.3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6.81%。沙化土地面積168.78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7.58%。

國家林草局1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033萬公頃,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與2009年相比,沙區平均植被蓋度上升2.6個百分點,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區20年間林草綜合植被蓋度由39.8%提高到45.5%,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歷史性轉變。

北京林業大學一位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前一階段社會廣泛關注的“寧夏萬畝樹木”所在地,屬典型的內陸乾旱沙漠氣候,降雨少、蒸發量大,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乾旱等惡劣自然氣候特徵,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進幼林生長妨礙極大。即便在造林區,也應堅持“適地適樹”這一生態學基本原則,根據各種沙地不同的立地條件和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將抗旱及適生樹種列爲主要造林樹種。

中國林科院防沙治沙專家楊文斌表示,治沙要採用適地適樹的原則,低密度覆蓋治沙,儘量選取鄉土樹種,喬、灌、草結合,增加植被多樣性,提升固沙效果,因地制宜,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荒則荒。

荒漠化防治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和難題。上述專家表示,我國沙化土地面積大、分佈廣、程度重,氣候乾旱少雨,蒸發量大,水資源總量相對較少且分佈不均,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全國現有沙化土地168.78萬平方公里(25.82億畝),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7.58%,分佈於30個省、927個縣,影響近4億人口的生產生活,嚴重影響國家生態安全和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荒漠生態系統修復處於初級階段,穩定性較差。加上區域水資源矛盾突出,不合理的人爲活動仍然存在,防沙治沙還處於攻堅克難階段。

國家林草局三北局一級巡視員武愛民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過去一段時間,人們在與風沙抗爭的過程中,處於被動防禦和重治輕防的狀態。一是沒有全國或者區域性的防沙治沙規劃,主要以社隊和羣衆自發性的形式進行沙化治理,缺乏有效的組織和統一的行動;二是邊治理邊破壞,甚至破壞遠大於治理速度;三是受限於經濟、社會、科技以及理念等基礎條件的困頓,治理沙化缺乏有效手段。

“一些人甚至片面地認爲,只要種了樹,哪怕是‘用水澆大’,就能形成小氣候,帶來降水、防風固沙。完全不顧及當地的水文、氣候等條件制約。”上述林草專家說。

2021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明確,應遵循生態系統內在規律開展林草植被建設,着力提高生態系統自我修復能力和穩定性。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綠,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

指導意見提出,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綠化規劃要經過水資源論證,以雨養、節水爲導向,以恢復灌草植被爲主,推廣喬灌草結合的綠化模式,提倡低密度造林育林,合理運用集水、節水造林種草技術,防止過度用水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乾旱缺水、風沙嚴重地區要優先選用耐乾旱、耐瘠薄、抗風沙的灌木樹種和草種。北方防沙帶要加大封禁保護力度。

“我們不能把所有功能統統附加到一片森林上。”水土保持專家、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餘新曉表示,應該把“綠化”放在國土空間優化的格局來考慮,而不是單純的植樹播綠。因爲並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大面積植樹造林,有些地方要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宜裸則裸、宜沙則沙。

餘新曉介紹,理論上說,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區域屬溼潤半溼潤的區域,自然植被是森林;200毫米到400毫米之間屬半乾旱區,自然植被是灌木,一般不會成片出現喬木,即使有也是散生、稀疏的;200毫米以下是乾旱區,自然植被以草本植物爲主;低於100毫米就是極乾旱區,草本分佈也很少,不會出現大面積草原。

今年初,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七部門聯合印發的《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也明確提出,對於人爲活動不頻繁的原生沙漠、戈壁等自然遺蹟,強化保護,不要人爲干預。對於人爲活動較爲頻繁但不具備治理條件的,以及因保護生態的需要不宜開發利用的連片沙化土地,有計劃地劃定爲封禁保護區,實行封禁保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