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路的跋涉中辨識生命

——評劉建華散文集《生命的辨識度》

文/鮑丹禾

大約在2010年,我到中國人民大學去參加一個活動,經一位老同學的介紹,認識了劉建華。彼時他正在人大新聞學院就讀博士,老同學說建華在他們一衆博士中當得起“才華橫溢”四字。因爲活動期間匆匆忙忙,我和建華並未做過多交流,直至三年後的暑期,我和他共同參加了在雲南大學舉辦的“U40文化產業工作營”,纔對他有了更深的瞭解。十餘年來,隨着和他的交往日益深入,一個立體而全面的建華逐漸呈現在我面前。

翻閱飽含着建華才思和心血的文集《生命的辨識度》,不禁感慨萬千。這冊近五百頁的書分爲辨識自我、辨識他者、辨識義理和附錄四個部分。散文、古體詩和現代詩、書法作品一一鋪展在我們眼前,如果說什麼是“才華橫溢”,這應該就是最好的詮釋。

建華筆下流淌着對故鄉的深情。他的家鄉在江西省蓮花縣,是革命老區。這片有着紅色血脈的土地已經深深鐫刻在建華心中,無論他走到哪裏,去到何方,故鄉的一草一木都牽動他的心襟。在寫到故鄉的美食蓮花血鴨時,他說,“它的整體感在於它從來不離棄自身的任何部件,它是整體入食的,它的身軀、頭、舌、翅、腳永遠合一,從不分離,就連流經它周身的鮮血,也是永不分離,以集體的姿態,迸發出無邊的食力。揪住人們的口鼻,黏住人們的雙眼,刺透人們的味蕾,酥軟人們的牙牀,穿梭人們的腸胃,擁進人們的血管,麻醉人們的神經,奴役人們的心腦,成爲人們夢魘般的經久彌新的鄉愁。”這些充滿鄉愁的生動文字即使是外鄉人看到,也忍不住生出一嘗血鴨的渴望。

在故鄉生活了24年,建華纔算真正走出故鄉。24年裏,他就讀永新師範,然後從事了五年小學老師的教學工作。在今天的人們看來,他似乎走過了坎坷的人生道路,但是我以爲,正是這樣的經歷才讓他的生命更加豐厚。在永新師範就讀的三年生活條件極爲艱苦,但是因着對文學和書法的熱愛,對未來的憧憬,他和同學們以苦爲樂,甘之如飴。他對中師的生活記憶之深刻,讓人感佩不已:中秋晚會、軍訓樂事、熄燈臥談、共值夜班,一件件小事極富畫面感。如果沒有對故鄉的深情,他怎麼能留下那樣鮮活的筆觸呢?

故鄉記錄了他懵懂的愛情。1999年,爲了追尋夢想,建華來到省城南昌的江西教育學院學習。年輕而又富有文藝氣息的他與嬌小可愛的娟子姑娘相遇,雖然兩人只是有一些朦朦朧朧的感覺並未展開戀情,但是我想這對一個文藝青年來說,一定是難以忘懷的。更讓人喫驚的是,娟子姑娘如今已經離開人世,這讓建華年輕時候的情愫更顯彌足珍貴。

這些年,故鄉有不少親人離世,建華都寫下文章以志紀念。寫得最多的是對父親的追念。雖然家境貧寒,子女衆多,但是建華的父親卻把自己的愛全部獻給了家庭。他喫苦耐勞,善良能幹,爲人寬厚。在建華三十歲出頭時,父親因病溘然長逝。建華用散文、古體詩寫下多篇紀念父親的文字,可謂字字啼血。在日常生活中,我想建華一定也是按照父親爲人處世的標準在做父親,我看見過他同孩子相處交流的情景,總是循循善誘,充滿耐心。

對家鄉的感情還體現在修族譜、辦瑤溪基金會上。尤其是創辦瑤溪基金會,凸顯了他濃濃的家鄉情結和作爲媒體人的責任擔當。他創造性地提出“學者發起、圈子建雛、產政主體、全員驅動”平民自聚模式,爲家鄉的發展奉獻自己的所能。

雖然走出蓮花走向更廣闊天地的時間看似有些晚,但是從2002年開始,建華在自己仰望的人生路上開始了一往無前的跋涉和奔跑。所以如果問是怎樣的人生辨識度,那就是一個不懼艱辛、勇往直前的奮進者的形象。

他渴望用考研來完成自己夢想的第一步。對於中師畢業生來說,英語是薄弱環節。他忘我地學習大學英語、許國璋英語,在江西教育學院成爲少數幾位考過英語六級的學生;考研失敗,他不折不撓,再次應戰,終於進入雲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學習。碩士畢業留校任教後,他又考上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讀博。每一步都不易,每一步都不屈。如果你以爲他就此停住,那就錯了,到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工作後,他又做了中國社科院文化產業方向的博士後。可以說,從2002年考上雲南大學研究生開始,他的生命辨識度愈來愈清晰。

和江西蓮花一樣,對於第二故鄉雲南的感情,建華也無比深厚。他在雲南收穫了愛情,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在雲南多家媒體實習,近距離了解了新聞傳播的概念;他開始成爲一個躊躇滿志的年輕學者。

感情充沛、富有才華是建華的生命辨識度,勤奮好學、孜孜不倦也是他的生命辨識度。二十多年來,建華都以無比勤奮的姿態不斷地書寫人生,尤其就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傳媒研究所執行所長後,更是成果迭出。他已經撰寫、主編了三十多本書,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刊發的論文超過百篇。近年來他主編的《中國傳媒融合創新研究報告》年度藍皮書成爲業內瞭解年度媒介融合狀況的風向標。他對中國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的研究開闢了一塊新的研究沃土,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已經日臻佳境。

建華是一位出色的新聞傳播學者,我們從他大量的論文中可以梳理出他的研究脈絡。但除了學者的社會角色,他還是顧家的丈夫、慈愛的父親、孝順的兒子,他屬於羅霄山脈,也屬於彩雲之滇,從這本《生命的辨識度》中,我們看到的這位新聞傳播學者立體而多面,才思敏捷而情感豐富,他爲我們描繪出一幅如何讓追求更多元、讓人生更多彩、讓生命更豐盈的壯闊畫卷。

作者簡介:鮑丹禾,《教育科學研究》副主編、高級編輯,北京作家協會會員。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