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試十代雅閣·銳混動很久了,一方面是這款車在網上的呼聲很高,買什麼都不如買雅閣混動。

當然更多的是親身體驗,之前開奧德賽銳·混動真的是震驚了,僅僅換了一套i-MMD混動系統,整輛車的短板就幾乎補齊了。

在120KM/H的速度以內,加速肉、噪音大這些通病一次性解決,駕乘質感直接上升一個檔次,開着還有駕駛樂趣,不像其他MPV那麼無慾無求。

畢竟本田稱自己是Sport Hybrid,運動放在混動前面,跑得歡快比跑得省油更重要一點點。

所以這次找來了十代雅閣銳·混動後,我們不測有多長的續航里程,直接帶到山路拉練。

本田是怎麼避開豐田的混動壁壘的

其實上海就一小土包,周圍全是大平地,連丘陵都見不到,能有什麼山路?不過世上無難事,只怕 有心人。最後車轍君在兩小時路程之外的一個小島找到一條。

這一路途經城市道路、高架和高速,正好對應了i-MMD的三種工作模式—EV行駛模式、混動行駛模式和發動機行駛模式。

在這之前,必須簡單說一下本田混動的辛酸往事和i-MMD的結構組成。

爲了規避豐田的行星齒輪壁壘,本田當年走的是中混路線,代表作是敢賣28.88萬的CR-Z所使用的IMA。

這系統需要發動機的全程介入,弱小的電動機只是在起步或加速起到助力的作用,既跑不快,也省不了多少油。

那時候流傳的“世界上只有豐田混動和其他混動”這句話絕不是無腦吹,別人玩混動要不找豐田買專利,比如福特和雪佛蘭,要不玩不好。

▲本田CR-Z

直到本田絞盡腦汁想出了i-MMD,一步邁進和豐田叫板的強混陣營,這裏沒有行星齒輪,有的只是發動機、離合器、雙電機和三軸。

相比發動機和車輪輸出軸永遠有機械連接的豐田混動,本田的發動機和輸出軸之間夾有離合器,隨時可以切斷,讓發動機保持在最優的工作狀態,這也是本田混動跑高速比豐田省油的原因之一。

▲i-MMD系統特點:三軸,發動機和輸出軸之間有離合器,可結合和切斷

另外,豐田的單電機只是輔助驅動,最優化地利用發動機的最佳輸出,本田的策略是提高電機功率且使用雙電機,讓電機成爲日常駕駛的主力。

於是在城市道路走走停停,如果不急加速,雅閣銳·混動就一純電車,加速迅猛安靜,即使跑到60KM/H,發動機也沒有介入。

▲EV行駛模式,藍色代表電機驅動車輪

▲工作原理示意圖

▲如果是自行打開EV模式,左邊儀表盤右下方有一輛“EV”小車

上高架或是快速路,時速保持在80KM/H左右,一旦電池的電量不足以保持EV模式,系統自行切換爲混動行駛模式。

但不是發動機和電動機共同驅動車輪,是保持最佳轉速的發動機燒汽油爲電動機發電,依然由電動機驅動車輪,效果和理想One一樣。

▲混動行駛模式,發動機燒油給發電機充電,電機再驅動車輪

▲除了本田標出的三種模式之外,實際急加速的情況下,也有發動機和電機共同驅動車輪

上高速之後,這時切爲發動機行駛模式,只有發動機驅動車輪,電動機不參與工作,2.0L自吸拉着1.6噸的車跑,省不了多少油。

▲發動機行駛模式,紅框中代表離合器

▲車輪僅由發動機驅動

這個“不省油”是相對混動系統在城市、高架的表現,雅閣銳·混動用的是2.0L阿特金森發動機,主打燃效,熱效率高達38.9%,講真比不少汽油機都省。

再有本田拼了命地改進和高度集成電機、電池系統,最終做到提高功率,反倒減輕了體積和重量。

結果是,雅閣銳·混動擁有183馬力和315牛米,凱美瑞雙擎是215馬力和300牛米,在動力參數接近的情況下,前者卻比後者輕了76千克,這也是本田混動跑高速比豐田省油的一大原因。

教大家怎麼發揮這套系統的省油效果——除了控制自己的右腳,還要控制手指頭,好好利用方向盤後的撥片。

雅閣銳·混動不是沒有變速箱嗎(E-CVT談不上真正的變速箱,原理甚至和CVT都不一樣),爲什麼還配有撥片換擋的。

這其實是控制動能回收的,左邊的“減”是加強力度,右邊的“+”是減小力度,別看表面是反過來的,實際效果是撥動左邊的撥片後,整車有明顯的減速趨勢,儘可能爲電池充電。

▲動能回收

不同於其他品牌動能回收的設置,調成最大力度後,踩一腳油門後即可恢復最小力度,或者在彎中覺得力度太大,車速慢了,可以撥右邊減小力度。

某種程度上,身體的直觀感受和傳統的撥片降檔差不多。

沒想到本田通過這種方式,用不同力度的動能回收營造駕駛樂趣,這也增加了我對雅閣銳·混動在山路表現的期待。

真·Sport Hybrid

這次我們選的這條山路,涵蓋了高低速彎、複合彎、掉頭彎等等,很適合初步地測試一輛車的性能。

起初我是比較擔心的,山路狹窄,當晚不巧下大雨,雅閣銳·混動還是一款長度4.8米、軸距2.8米的大車,跑山到底有沒有問題?

懷着忐忑的心理,摁下運動模式,油門響應更靈敏,發動機介入更早,掛D擋踩下油門和剎車,這車是允許彈射起步的,很多混動車都不提供這項功能,難怪這叫Sport Hybrid。

切記油門給多點,不然離合器是斷開的,發動機的運轉只是爲電池充電。要是踏板後面震了一下,說明離合器接上了,此時鬆開剎車,整輛車就衝出去了。

起步一瞬間,大概就知道一輛車的懸掛表現,雅閣銳·混動的抬頭抑制得很好,坐在車內沒有大幅度的後仰,說明懸掛不全是舒適性取向,留有一定的支撐性。

幾輪上下坡之後,先說結論:雅閣銳·混動不負Sport Hybrid之名。

整輛車給到的駕駛信心太足了。一開始我可能只有五六分膽子,慢慢開下去,一次接一次的重剎進彎、加速出彎,穩健的車身姿態讓人覺得下次可以再給多10%的油門。

面對連續起伏的高速彎,雅閣銳·混動含着油門輕輕鬆鬆通過了,紮實的底盤和懸掛將輪胎牢牢地摁在地面上,沒機會體驗到這些上拋和下墜帶來的失重感。

甚至在一些大回頭彎,油門和方向都到那種程度了,偏硬的座椅頂不住往外飄的身體,你還是覺得這車沒到極限,懸掛沒有壓縮到底,車頭指向不夠到位,總之是座椅的包裹性先到了,是我這人承受的G值先到了。

要不然油門給多點,方向打猛點,這輛車的過彎速度還有提升空間。

此外,雅閣銳·混動的車頭很聽話,幾乎沒有推頭的情況,當時有遇到以較高的速度殺進大彎後,突然冒出一個很急的小彎,這時候只要大膽迅速地轉動方向盤,“唰”地就過去了。

以今天的眼光,轉向手感在同級中偏重,握在手中很有分量,但反應屬於快的一卦,這才適合快節奏的駕駛。

應對彎道的角度變化,這樣的轉向有利於不斷調整方向的開度,太輕虛飄渺的轉向像玩遊戲機,沒什麼切身的線性回饋,不容易找準方向盤幅度和車輪之間的關係,過彎路線也難以掌握。

當然也不是重的方向盤一定好,輕的就沒有回饋,不過這是後話了。

就雅閣銳·混動來說,用這轉向都感覺不到這輛中級車到底大在哪,一切都這麼行雲流水,一擰方向盤就進去,一踩油門就衝起來,厲害的是過程中一點也沒有擔驚受怕,整輛車服服帖帖的。

配合調節動能回收的撥片,每次剎車儲一波電,出彎就有315牛米的全域、全部輸出,還真有不少駕駛樂趣。

同行的一位輪上370馬力的改裝車車主開過後,覺得雅閣銳·混動更快,速度起來後沒那麼可怕。

雖然那輛改裝車的馬力很大,但是車頭太重,馬力對這條山路來說也太大,過彎一給油門就推頭,要掌握好節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一說一,高速或大直線加速沒有電動機的介入,還是比不過對方的,踩盡油門就聽得見2.0L自吸機的幹吼,然後眼看着對方越來越遠。

除此之外,雅閣銳·混動在山路的表現可圈可點。這輛車給人的驚喜不止是Sport,在Hybrid方面更是出乎意料,這麼來來回回激烈駕駛後,百公里油耗也只是從5.6L上升到6.0L。

其中有一段時間爲了等雨勢小點,坐在車內開着暖氣乾等,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掉一格油,換成改裝車可能掉兩格了。

這一刻作爲車主來說的話想必是幸福的,在冬天聽着外面淅淅瀝瀝的雨聲,即使四張座椅全部開啓加熱,根本不用擔心續航或者費油的事情,絲毫沒有心痛和負罪感。

這全要歸功於本田顛覆了“發動機爲主,電機爲輔”的傳統觀念,同時電池位置從上一代的後備箱移至後排座椅下方,後備箱空間基本維持不變。

本田依然是本田

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都說本田變了,變得開始使用渦輪、混動,變得不熱血競技了。然而開過雅閣銳·混動之後,我發現本田還是那個本田。

當本田宗一郎決定造汽車之後,這家公司的宗旨就是不斷創新,爲不同時代背景的人們提供駕駛樂趣。

60年代末70年代初,研發方向從風冷轉爲水冷;80年代開創VTEC和高轉故事,這是多數人迷戀本田的開始;21世紀初量產SH-AWD,即使是四驅系統,卻也是爲了提高操控。

到頭來,大家懷念的是VTEC,懷念自吸拉高轉的聲音,還有那些街頭競技和以小勝大的故事,不可否認這些都市傳奇很打動人,問題是我們接觸不到。

難道從來沒有爆過TEC的本田黨要一直用VTEC吹捧,未免太沒有說服力了。與其這樣,不如把這份熱愛放到心底,用不同的眼光審視這家公司,放下偏見體驗他們的渦輪、混動。

更何況小排量自吸機要壓榨出大馬力,放到今天是不可能通過排放法規的,連量產的可能性都沒有,要怎麼投放到市場,繼續保持競爭力。

如果一家公司被懷念的只有一項亙古不變的技術,估計這家公司快倒閉了,或者早就倒閉了。

在今天這個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青黃不接的時間點,本田給出的答案是i-MMD,是Sport Hybrid。

自吸VTEC逐漸成爲了過去,懷念自吸VTEC的這幫人也將走遠,其實i-MMD同樣有駕駛樂趣,關鍵還省油,這何嘗不是一種新的“VTEC”,符合新時代和新生代需求的“VTEC”。

或許表面上,本田不再是“嗡嗡嗡”9000轉換擋的本田,但骨子裏,本田還是那個用新技術帶來駕駛樂趣的本田。

我們只專注原創汽車內容的生產,想要變得更懂車,可以訂閱我們的微信公衆號:車轍(ID:cartracks)。目前已經集聚了數十萬的粉絲,等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