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證監會再度更新券商白名單。

6月21日,證監會公佈最新一期證券公司“白名單”,共31家券商入選。其中,東方證券(600958)、東方財富(300059)、國聯證券(601456)、財通證券(601108)和西部證券(002673)最新入榜,東北證券(000686)、國開證券、平安證券、招商證券(600999)被調出。

未納入和被剔除白名單的券商,會受到哪些影響?作爲大券商,海通證券(600837)爲何多年來與證監會“白名單”無緣?

被剔除白名單意味着什麼?

證監會設立、披露白名單是爲了貫徹落實國務院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壓實證券公司內控合規主體責任,集中使用有限的監管資源,提高機構監管有效性,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證監會曾表示,“白名單”主要供證券監管部門使用,證券公司不得將其用於廣告、宣傳、營銷等商業目的。

新一輪證監會白名單包含31家機構,具體如下:

事實上,爲切實增加“白名單”券商的獲得感,證監會設立了一定的正向激勵機制。

按照“分類監管、放管結合”的思路,證監會對公司治理、合規風控有效的證券公司實行“白名單”制度,對納入白名單的證券公司取消部分監管意見書要求,同時對確有必要保留的監管意見書;另,創新試點業務的公司須從白名單中產生。

而被剔除白名單和從未納入的證券公司則不適用監管意見書減免或簡化程序,繼續按現有流程申請各類監管意見書。同時,這些公司也不能向證監會提交創新試點類業務申請。

時代財經梳理發現,自2021年5月證監會首次披露“白名單”以來,一共有7家券商陸續被調出,分別是華寶證券、西部證券、浙商證券、平安證券、招商證券、東北證券、國開證券。

由此看來,白名單不是一成不變的,證監會會結合證券公司合規風控及業務風險情況對白名單進行動態調整,白名單的更新需要經證監局初評,證監會內相關部門複覈確定。符合條件的公司及時納入,不符合條件的公司及時調出。

本次被移除白名單的4家券商,自2022年6月至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監管處罰,暴露出內控合規問題。

2月27日,雲南證監局公告顯示,平安證券雲南分公司內部控制存在問題,責令改正並暫停分公司新開證券賬戶6個月。

4月6日,西藏證監局對國開證券開出罰單,指出作爲華鈺礦業的公開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項目的保薦機構,在2018年至2019年7月保薦工作中存在對主要客戶背景調查不到位、對應收賬款增長原因覈查不充分等問題。

5月14日晚間,東北證券發佈公告稱,因在2016年豫金剛石45億非公開發行股票項目及持續督導期間未勤勉盡責,證監會擬對東北證券合計被罰沒逾750萬元。

6月8日,招商證券因研報不合規喫下深圳證監局兩張罰單,此前,招商證券在2022年3月、5月均因APP宕機受到多次監管處罰。6月21日,依然有投資者在上證e平臺向招商證券董祕質詢APP用戶體驗不佳等問題,直言招商券商APP和其他券商APP在功能上相比“沒優勢”。

因此,即使入圍白名單,券商也需要時刻注意公司合規風控及業務情況,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告訴時代財經,被調出白名單意味着這4家券商的業務、管理、風控等方面存在較大問題,需要加強整改。同時,被調出白名單也會影響其形象和信譽度,對後期業務開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

海通證券尚未進入白名單

在東方證券、東方財富先後加入“白名單”後,頭部券商中只有海通證券尚未入圍。

能否入圍白名單主要與券商的合規情況、風險控制等方面有關,券商分類評級結果往往反映了券商的財務、風控、經營等情況。因此,券商分類評級不佳,入圍白名單也會存在一定難度。

2022年券商分類評級結果不再公示,改爲“一對一”向各券商逐一告知。據時代財經掌握的情況來看,東方財富2022年的評級爲AA,較2021年升一級。結果,東方財富今年入圍了白名單。而本次被調出白名單的平安證券,恰好在2022年評級由2021年的AA降爲A級。

在2021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中,海通證券評級由AA下降爲BBB。6月22日,時代財經致電海通證券,對方表示海通證券目前仍屬於B類券商。也就是說,海通證券是惟一一家被歸爲B類評級的頭部券商。

近年來,海通證券業績下滑明顯,逐漸與其他頭部券商拉開差距。

2022年,海通證券實現營業收入259.48億元,同比下降39.94%;歸母淨利潤65.45億元,同比下降48.97%。此前兩年,海通證券的歸母淨利潤均過百億。財報顯示,2022年海通證券主要業務全部下滑,其中交易及機構業務收入爲-17.05億元,同比下滑115.63%,爲降幅最大業務。

另外,海通證券的IPO業務也存在問題,由海通證券保薦的IPO項目常常“中道折戟”。

6 月 16 日,上交所公告顯示,作爲河南惠強新能源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明峯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治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申請首發上市項目的保薦人,海通證券存在保薦覈查工作履職盡責不到位、保薦業務內部質量控制存在薄弱環節情形。

上交所還指出,在發行上市審覈期間,上交所在對上述3個項目發出《保薦業務現場督導通知書》後,實施現場督導前,海通證券均撤銷了項目保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對發行人經營狀況及其面臨風險和問題的相關盡職調查工作不夠充分,項目申報準備工作不夠紮實。

“剛被抽查就撤單”已經成爲海通證券的標籤。截至6月20日,海通證券今年已經主動撤回9家IPO項目,撤回項目數量高居行業第一,撤否率爲9%。2022年,海通證券主動撤回16家次,撤否率高達11.11%。

業績下滑、內控薄弱、頻喫罰單的海通證券,或許離進入證監會白名單還有一段路要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