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汽協正式發佈2019年整體銷量數據,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572.1萬輛和2576.9萬輛,同比分別下降7.5%和8.2%,產銷量降幅比上年分別擴大4.2和5.4個百分點,負增長的局面沒有任何的懸念。不過產銷量繼續蟬聯全球第一,且產銷量降幅比1-11月分別收窄1.5和0.9個百分點。

儘管在國內市場汽車銷量不斷下滑,但在海外市場份額不斷增加,尤其是上汽集團。2019年,上汽集團整車出口及海外銷售35萬輛,同比勁增26%,佔比高達中國車企海外總銷量的33%。對於這樣優異的海外銷售成績,上海汽車國際商貿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經理趙愛民、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在接受“汽扯扒談”採訪時表示,這得益於上汽的體系化優勢,並定下了2025年出海規模100萬輛的“小目標”。

每賣出3輛中國車,就有1輛是上汽車

對於不少車企來說,除了一個有品牌向上夢之外,將車賣向全球也是追求的目標,上汽集團也不例外。隨着中國製造品牌、品質的提升,也逐漸開始影響世界製造格局。實際上,在走向海外市場的過程中,上汽集團還是相當低調的,因此當“汽扯扒談”拿到上汽海外成績單的時候,還是頗感意外的。

上海汽車國際商貿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副總經理趙愛民

數據顯示,2019年,上汽集團整車出口及海外銷售35萬輛,同比勁增26%,佔比高達中國車企海外總銷量的33%,可以說,“海外每賣出3輛中國車,就有1輛是上汽車!”。而其中MG名爵2019年總銷量29.8萬輛,其中海外銷量全年累計13.9萬輛,同比猛增90%,位列中國出口單一汽車品牌第一。

上汽將我們常說的“出口”定義爲“出海”,因爲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將產品賣到海外去,而是在國外市場因地制宜的開拓,而現在的成績也不是突然就取得的。“任何事情都有一個累積的過程,上汽的‘走出去’是2011年籌建的,上汽國際的成立也是隨着自貿區的誕生出生的。”趙愛民介紹。

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

作爲上汽集團出海的先鋒品牌-MG名爵,在海外市場承擔着重要使命。俞經民表示:“名爵作爲百年國際品牌,是非常有底蘊的,是很有生命力的,不僅名爵車型本身能夠讓用戶心動和共鳴,它的品牌本身也是在全球市場普遍具備號召力的,海外消費者對於名爵品牌本身有着心理上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可以說,坐擁MG名爵是上汽集團走向海外市場的一大優勢,但光有品牌優勢還不夠。趙愛民介紹:“任何一個集團、任何一個產品在國際化的過程中,都要經歷和本土文化密切融合的過程,不是說,僅僅有好的產品就可以很好的賣出去。這種文化適應能力是我們海外走出去當中,我認爲最難的。”

爲此,上汽集團已在美國硅谷、英國倫敦、特拉維夫建立起3大創新研發中心,在泰國、印尼、印度建立了3座海外整車製造基地,建成95個海外零部件基地,以及包括歐洲、南美、中東、北非、澳新和東盟等在內的12個區域營銷服務中心,在全球設立500 多個海外營銷服務網點,打造了4家海外物流分公司和3條遠洋航線,在印尼成立多元金融公司。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上汽集團對於海外市場的佈局相當的完備。“汽車工業,不光賣產品,還要看服務,到底行不行。我們很有信心,因爲名爵的出海和跨國經營沒有簡單複製世界大牌的行爲,我們該學的學,該超的超,該創新的創新。”俞經民表示。

正是有這樣完善的海外體系,上汽集團對於海外市場也有着更大的目標。

2025年海外市場目標銷量百萬

應該說,儘管國內市場現在面臨着不小的困難,但中國汽車市場依舊是全球第一大市場。不過國內車企依舊還沒有那麼強大,就像豐田、大衆等品牌在全球都是千萬輛的規模,中國汽車品牌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對於MG名爵品牌來說,趙愛民介紹,我們內部有一個目標,今年要在13.9萬的基礎上還想再翻番。而上汽集團則定下了一個“小目標”,2025年,上汽將錨定出海規模100萬輛。

在今年,上汽擬有2-3款車進入歐洲,並將拓展新加坡市場,進一步輻射東盟,還將代表“中國國家隊”參加迪拜世博會,成爲中國館唯一一家汽車製造公司。

當然,征戰海外市場也並非一帆風順的。“我們中國不缺強大的工程,不缺強大的製造,但是我們缺適應海外當地文化的人才。”趙愛民表示。

但隨着中國製造的整體品牌、品質的不斷提升,相信會獲得更多海外消費者的認可。2019年末,名爵HS、純電動名爵EZS即一舉攬獲2個“歐洲五星安全”和1個“澳洲五星安全”,分別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輛獲得歐洲五星碰撞的SUV和新能源汽車。這樣的成績有力證明了中國製造汽車已經不比任何知名大車企差了。

可以看到,上汽集團在海外市場一直在佈局,相關的成果在不斷地展現。而在MG名爵的帶領下,相信百萬輛的“小目標”儘管有挑戰,但完成應該不是大問題,尤其隨着新一代產品的不斷推出,海外市場必將成爲上汽集團的又一增長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