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孟慶偉 北京報道

人口總量見頂下降,是否會顯著影響我國經濟增長潛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這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

6月10日,在中國人口學會舉辦的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學術研討會上,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教授李稻葵表示,決定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潛力的因素不是人口總量,而是能否提升並利用好充沛的人力資源。

“根據我們的測算,即便中國的人口總量已經達峯且勞動參與人口總量的峯值已經過去,我國的人力資源總量仍將在2040年前持續增長,並將在2040~2050年間保持穩定,這得益於我國日益提升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他表示,若以2020年爲基年,將人力資源總量折算成人口當量,則相較於2020年的14.25億人,2050年我國的人力資源總量將升至16.44億人,增長約15.4%。

在李稻葵看來,人力資源可以被認爲是考慮了人口質量的社會勞動時間儲備總和,人力資源總量是健康受教育人口當量。

“如果我國的人力資源能得到有效提升和充分利用,那麼國民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抵消人口老齡化的負面衝擊,2021~2050年,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將介於 3.8%~6.1%。”他表示,這一潛在增速,完全可以爲我國實現建設成爲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人力資源總量仍將在2040年前持續增長

我國人口總量拐點已到,老齡化進程加速。2022年全國人口比2021年年末減少85萬人,自1962年以來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出現負增長,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14.9%,意味着中國已正式步入老齡社會。

對於這一重大變化,當前社會輿論表現出極大焦慮,甚至對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前景表現出強烈的悲觀預期。

目前學術界一個流行的觀點是,隨着人口總量見頂下降,我國的人口紅利將消失,總需求將不足,社會創新能力將下降,從而導致經濟增長潛力出現顯著下降。

但李稻葵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在他看來,經濟學界的這種焦慮由來已久,當前學界乃至整個社會對人口問題有一系列誤解,而出現這些誤解是因爲沒有認真區分人口總量和人力資源的概念。

他進一步解釋稱,從經濟增長的機制看,支撐經濟增長主要有三個因素,即資本(Capital)、全要素生產率(Productivity)和勞動力(Labor)。

他表示,中國仍然是世界儲蓄大國,保守計算,中國儲蓄率爲35%,位於世界前列。而高儲蓄率則意味着有充足的資本進行投資,甚至糾錯。同時,在給定的同樣的資本和勞動力的情況下,經濟可以通過科技創新、管理的改善、跨地區人員流動等提高生產效率。

在李稻葵看來,他對中國生產率提升是有信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每年我國有上千萬的大學畢業生,其中有40%左右是學工科的,畢業後他們將投入到科技研發崗位。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此外,他認爲,經濟學範疇內的勞動力並非單純指人口,而是健康、活躍的人口總量。同時,還要考量不同年齡段人口的勞動技能。

因此,李稻葵認爲,影響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不是人口總量和年輕人總量,而是願意參加社會經濟活動、活躍、健康、有技能的人口總量。隨着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和人均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再以傳統意義上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作爲有效勞動供給的測度,已經不能準確反映全社會人力資源的現狀。

他進一步強調稱,人力資源是指具有良好的身體條件和知識技能,從而有能力在各行各業從事生產勞動並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決定了一個人基本勞動技能的高低,而健康狀況則直接影響勞動者的工作狀態,疾病會使得人們投入工作的時間和效率發生折損。因此,人力資源可以被認爲是考慮了人口質量的社會勞動時間儲備總和,人力資源總量是健康受教育人口當量。

“根據我們的測算,即便中國的人口總量已經達峯且勞動參與人口總量的峯值已經過去,我國的人力資源總量仍將在2040年前持續增長,並將在2040~2050年間保持穩定,這得益於我國日益提升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李稻葵說,若以2020年爲基年,將人力資源總量折算成人口當量,則相較於2020年的14.25億人,2050年我國人力資源總量將升至16.44億人,增長約15.4%。

他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已經從人口大國邁向了人力資源大國。

利用好充沛的人力資源

“中國作爲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社會各界對當前的人口問題有所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要摒棄人口焦慮。”李稻葵說。

他認爲,決定中國經濟長期增長潛力的因素不是人口總量,而是能否提升並利用好充沛的人力資源。

“根據我們的測算,如果我國的人力資源能得到有效提升和充分利用,那麼國民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抵消人口老齡化的負面衝擊,2021~2050年,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將介於3.8%~6.1%。分階段來看,中國經濟平均增長潛力在2021~2030年爲5.9%,2031~2040年爲4.9%,2041~2050年爲4.1%。”李稻葵說。

實際上,社會各界對中國人口問題的擔憂,可以追溯到更早的2012年。當年,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絕對數量首次出現下降。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人口現實,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開始着手研究人口變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打破人口焦慮,亟須在理論認識上正本清源,認識到人力資源總量而非人口總量纔是決定經濟長期增長潛力的關鍵因素。

“人口是一個長期變量,當前短期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人口負增長並不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厲克奧博說。

研究團隊通過研究大量文獻還發現,既往的研究在測度人口質量方面沒有形成一個有說服力的量化指標,比如只是簡單地用人口×受教育年限來考量人口質量,普遍使用較爲間接的代理變量,在厲克奧博看來,應構建一個更加科學的指標。

“所以,我們就構建了一個人力資源總量的指標,即把人口受教育年限、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構建成指數,再測算出人力資源總量及人口當量。這一指標,目前也得到人口學界廣泛的認可。”厲克奧博告訴記者。

基於這樣的理論,厲克奧博認爲,在短期內,不要把人口問題都聚焦於生育率,而是應該考慮如何利用好充沛的人力資源。他認爲,現在看來,我們並沒有利用好人力資源,中國是目前世界上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之一。

多方面發力釋放我國未來增長潛力

面對新的人口形勢,應該如何充分釋放我國未來增長潛力?李稻葵認爲,應從多方面發力,以有效提升和充分利用我國的人力資源。

第一,應建立彈性退休制度,激發高齡人羣的健康紅利。

李稻葵表示,當前退休政策存在顯著的公平和效率損失。採取一刀切的退休政策,不同學歷背景、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適用統一的退休年齡標準,是較大的資源浪費,從勞動力市場整體的資源配置來看也是不公平的。

因此,他建議實行彈性退休制度,設計公平合理、能夠激勵勞動者有意願延遲退休的退休金髮放規則,在尊重勞動者個人意願的前提下,鼓勵從事知識經濟等高技能領域工作的勞動者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同時也給體力勞動者更多的選擇空間。

“彈性退休制度和社保制度既體現了以人爲本的理念,也有助於緩解人口老齡化焦慮,充實勞動力市場,減輕我國的社保負擔。”李稻葵說。

第二,應積極推進教育改革,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

李稻葵表示,一方面,應繼續加大基礎教育投入,由九年義務教育逐步向十二年義務教育推進。義務教育的普及對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特別是幫助落後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至關重要。另一方面,也應推進全民教育,尤其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30歲以上的中青年、中老年羣體進行包括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在內的再教育,對我國人力資源總量的邊際提升尤其顯著。我們應不斷加強勞動力市場培訓,促進勞動者職業技能的提升,降低就業市場的摩擦。

第三,應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投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李稻葵建議,要健全疾病監測和防控體系,提高對傳染病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防控能力,在醫保方案設計、疾病防控等各項制度安排上,要充分考慮到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影響,幫助老年人更充分地應對常見病,使他們更積極地步入新的人生階段,更健康地投入到新的生產生活中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