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北京商報

司美格魯肽,原本是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但隨着馬斯克等名人和社交媒體將其吹捧爲“減肥神藥”,不少人都對它趨之若鶩,更讓藥企們看到了巨大的市場。畢竟相比於糖尿病市場藥物趨於飽和,減重市場無疑是一塊更大的蛋糕。研發專利、減重效果甚至使用劑量,都決定着一款產品能不能大賣。

誰的效果好

不節食、不運動,躺平也能瘦?馬斯克用親身實踐證明了這個“減肥神藥”的功效。目前,市面上最火的相關藥物當屬丹麥藥廠諾和諾德的Wegovy和其“姐妹產品”Ozempic(諾和泰),兩者主要成分都是司美格魯肽。

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項全球規模的三期臨牀試驗結果,來自16個國家的1961人使用司美格魯肽後,平均體重減輕了15.3公斤;約3/4的人減重超過10%,1/3的人減重20%以上。

不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美國製藥公司禮來或許在減重藥物領域實現了更大的突破。據研究論文稱,志願者在服用最高劑量的藥物48周後,體重平均降低了24.2%,約53斤。禮來公司資助的中期試驗則顯示,1/4接受最高劑量的患者,其體重平均降低了30%以上。

主持該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耶魯大學肥胖研究中心主任Ania Jastreboff稱,他還從未在期限爲一年左右的實驗中看到過這樣的效果。這一消息公佈後,禮來公司股價在週一盤後交易中上漲1.32%。

據瞭解,禮來目前研發的Mounjaro是一種糖尿病藥物,同時也被用於減重。而這一藥物的主要成分是瑞他魯肽,其模仿的是一種被稱爲胰高血糖素的激素,目標是刺激患者的能量耗用但不增加其食慾。

從事人工智能輔助藥物研發的黃頌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如果僅從禮來所公佈的II期臨牀試驗結果來看,瑞他魯肽確實是目前爲止看到效果最好的,超過了他們自己做到III期的上一代產品替爾泊肽,也超過了已經上市的司美格魯肽注射以及口服產品。

但黃頌提示,這一結果不宜片面解讀。首先,II期臨牀的結果不等同於III期,試驗的樣本量比較少,同時III期是否能夠通過並最終FDA獲批也還是個未知數;其次,這些試驗的入組人羣都是患有肥胖症、BMI指數相當高的人羣,在健康偏胖人羣當中,是否還有一樣的減重效果,目前還沒有見到可靠的數據報道。另外,一款減肥藥產品是否能夠大賣,需要全面綜合考慮獲批適應症、使用劑量、用藥方式、毒副作用、價格等因素。

躺瘦還躺賺

不論是司美格魯肽還是瑞他魯肽,這些藥物模仿腸道激素來抑制食慾並減緩胃排空,每週注射一次。本身從事醫美行業的林陽在6月初剛剛打了一針司美格魯肽,她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打完針幾乎沒有食慾,什麼都不想喫,稍微喫一口就感覺撐得要命”。

在“減肥”效果的加持下,司美格魯肽系列產品銷售火爆,徹底點燃了減肥藥的市場需求,甚至出現了全球性的供應短缺。據報道,中國、美國、澳大利亞、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均出現了缺貨、斷貨的現象。據公開報道,在北京多家醫院裏,作爲處方藥的司美格魯肽目前供應緊張。

司美受歡迎的另一個原因是價格。根據公開資料,雖然司美實際使用是以mg爲單位,但其規格爲ml,1ml注射液中含有1.34mg司美格魯肽。2021年12月3日,司美被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1年)》,一支1.5ml的司美格魯肽價格爲478.8元,一支3ml的司美格魯肽價格爲813.96元。

在實際購買上,不同平臺有所差異。以某電商平臺爲例,1.5ml價格在575元到680元左右。以平均使用週期三到六個月的週期計算,花費最多不超過3000元。

巨大缺口下,其獨家生產商諾和諾德就順便就收穫了一款“吸金神器”。以今年一季度爲例,Wegovy營收45.63億丹麥克朗(約6.75億美元),同比增長225%。也就是說,諾和諾德靠它平均每天狂賺750萬美元。

二級市場方面,諾和諾德在產品司美格魯肽上市以來總市值已實現翻倍,達到3500億美元,而禮來最新總市值更是已突破4000億美元,超過默沙東羅氏、輝瑞等製藥巨頭。

輝瑞公司首席執行官Albert Bourla也曾表示,減肥藥最終可爲公司每年帶來100億美元的收入。但現實中,輝瑞的研發卻不甚順利。6月26日輝瑞表示,由於在中期臨牀研究中服用該藥的患者轉氨酶升高,該公司將停止開發其尚處於臨牀試驗階段的肥胖症和糖尿病藥物Lotiglipron。

Lotiglipron是輝瑞開發的一款針對肥胖症和糖尿病的藥物,患者每天只需要口服一次。輝瑞稱,將把重點放在另一種口服減肥藥物Danuglipron上,該藥物正在進行Ⅱ期臨牀試驗。受此消息影響,輝瑞公司股價週一盤中一度跌5.59%,收跌3.68%。

不可忽視的副作用

顯然,減肥藥成爲了各大藥企的新寵。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數據,超過2/5的美國成年人患有肥胖症,大約1/10的成年人患有嚴重肥胖。

但副作用也不容忽視。據林說稱,她打完針之後還會有嗜睡、一直想喝水等反應。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表示,目前,市場上的減肥藥物多是減輕體重的副作用,而不是直接的減肥藥物,因此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和千方百計找藥的人不同,曼曼(化名)曾因爲BMI太高遵醫囑打了針,一開始的劑量是0.25mg,但是加到0.5mg後就出現了嚴重的胃腸道反應。“雖然體重很快掉下去,但實際上是脫水了,而且完全沒辦法集中精力工作。”

鄧之東表示,藥企佈局減肥藥物領域主要因爲減重藥物市場需求大且有技術潛力,同時也是爲了增加公司收入來源。而減重藥物領域的監管,需要嚴格把關新藥的研究和臨牀試驗結果,以確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據禮來的藥物研究顯示,服用該藥的患者會出現噁心、腹瀉、嘔吐和便祕等副作用,劑量越大,副作用越嚴重。研究人員將其描述爲一般“輕度至中度”的嚴重程度,並表示如果患者開始服用較低劑量,然後再轉向較高劑量,症狀可能會得到改善。

此外,歐洲藥品管理局(EMA)也潑了一盆冷水。今年5月,EMA發出的一份藥物安全風險建議,對包括用於糖尿病和肥胖藥物GLP-1靶點的產品提出了甲狀腺癌安全信號。

京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盧鼎亮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道,在我國國內,減肥產品根據性質一般區分爲藥品、保健食品以及食品。對減肥產品的監管,首先要嚴格把握對減肥產品的定性。此外,目前有些減肥食品甚至還添加了有毒有害物質,比如西布曲明、酚酞等。

事實上,6月3日,司美格魯肽注射液的減肥適應症上市申請才正式獲我國國家藥監局受理,此前僅僅獲批用於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趙天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