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喜曼拿醫療開始其三度港交所創業板之旅,力高企業融資有限公司(Lego Corporate Finance Limited)爲獨家保薦人。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曾於2022年1月31日以及8月29日向港交所創業板遞交過上市申請。

深陷增長瓶頸

招股書顯示,喜曼拿醫療成立於1988年,是多個醫療儀器以及健康與保健產品的零售商及批發商,旗下產品可分爲四大類,即治療及復康設備及用品、護理用品、一般健康與保健產品及其他產品,分別由其在香港的三個不同品牌(樂康軒、新活方、步 足 履)經營31間零售店。在三個零售品牌當中,喜曼拿的頂級品牌爲樂康軒,亦是零售業務的最大收益貢獻來源。

此外,公司亦在步 足 履零售店內提供專業的足科矯正業務。

2022至2023財年(以下簡稱:報告期內),喜曼拿醫療收入分別爲2.32億元(單位:港元,下同)及2.41億元,2023財年同比增長4.13%;同期毛利分別爲1.22億元及1.23億元,2023財年同比增長0.43%;與此同時,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純利分別爲840萬元及1170萬元,2023財年同比增長39.8%,增幅較大。

從營收體量來看,喜曼拿並不算大,2022年佔香港醫療儀器市場的市場份額約2.4%。更爲重要的是,該公司收入及毛利似乎陷入增長瓶頸,增長動力顯弱。2023財年權益持有人淨利潤升幅較大的原因在於其收到政府補貼。

分業務來看,期內零售業務的收益分別爲1.14億元及1.19億元,佔總收益分別爲49.1%及49.4%;批發業務的營收分別爲1.08億元及1.12億元,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爲46.5%及46.2%;足科業務的收益分別爲1020.7萬元及1061.1萬元,佔總營收比例均爲4.4%。三大業務規模幾乎沒有增長空間,長期來看業務增長潛力或恐較爲不足。

“賣藥”中間商的生意不好做

喜曼拿作爲藥品銷售的“中間商”,持續受到上下游廠商的制約,經營脆弱性可見一斑。

一方面,喜曼拿依賴上游供應商爲其提供醫療儀器及健康及保健產品。期內,來自五大供應商的採購合計共佔總採購額分別約24.9%及30.2%。招股書顯示,喜曼拿與若干供應商訂立分銷協議,一般爲期1-3年。如果任何供應商與該公司終止業務關係,其產品或將出現短缺情況,會對其品牌營運及財務表現產生不利影響,

根據智通財經APP瞭解,期內喜曼拿在香港及澳門分別擁有46及44個醫療儀器及健康保健產品的獨家分銷權,獨家品牌產品的總採購額分別佔總採購額約54.6%及47.5%,其產生的收益佔總營收比例分別爲33.2%及44.6%。正如上文所說,若喜曼拿失去獨家供應產品,或其競爭對手獲得獨家分銷權,公司甚至會失去市場佔有率。

嚴重依賴獨家供應商的後果就是,上游供應商擁有較高話語權,掌握產品定價權,公司的成本會持續增加。反映在財報上,就是毛利率的下滑。期內,公司的毛利率分別約爲52.80%及50.93%。與同行健倍苗苗自有品牌藥高達70%的毛利率相比,可見該公司在行業中話語權並不強。

另一方面,喜曼拿的客戶比較分散,期內零售客戶產生的收益分別爲49.1%及49.4%;批發客戶產生的收益分別爲46.5%及46.2%。此外,期內公司向五大客戶的銷售額分別爲1420萬元及2120萬元,佔總收益比例分別爲6.1%及8.8%。由於客戶較爲分散,導致其客戶粘性較弱,若無法擴大與現有客戶業務或吸引新客戶,公司或面臨收益下跌風險。

上下游的夾縫中,喜曼拿盈利能力亦呈現逐步下滑態勢。

內生增長不足 還能走多遠?

值得樂觀的是,喜曼拿所處行業前景較爲明朗。

招股書顯示,預計香港醫療儀器市場的市場規模於2027年將達到95.47億元,2023年至2027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爲6.7%。預計於2023年至2027年,香港物理治療、治療及復康相關醫療儀器及用品市場將繼續以9.2%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至2027年達到22.84億元。兩者市場規模均呈增長態勢。

但從競爭格局來看,香港整體健康與保健產品市場是一個分散的市場,十大市場參與者在2022年佔市場份額約34.1%。2022年,估計公司在整體健康與保健產品市場佔市場份額僅約0.3%。因此增加體量、擴大市場份額成爲喜曼拿的重中之重。

但根據智通財經APP分析,對比同行健倍苗苗,喜曼拿自有品牌產品的尚未成爲頂樑柱,直觀顯示其內生增長不足。

擁有自主品牌的優勢在於,一方面可以掌握市場定價權,盈利能力會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在於可以穩固其市佔率。但是喜曼拿自有品牌收入規模較小,導致成長性較弱。

期內,喜曼拿自有品牌產生的收益分別爲3250萬元及3950萬元,佔總收入比例分別爲14.2%及16.6%,尚不足20%。而健倍苗苗收入大部分來自自主品牌產品,佔比超過70%。

更爲重要的是,健倍苗苗擁有多個高價值的自主品牌,而且依託母公司資源,可以獨立開發生產更多細分市場產品,形成更豐富的產品線,打造新的增長點,成長想象空間十足。

與之相比,喜曼拿自有品牌產品始終無法挑起營收大梁,能否在行業攫取增長紅利,還需畫上一個問號。更爲糟糕的是,在強勢供應商面前,該公司只能嚥下漲價澀果,隨之而來的就是不斷降低的毛利率以及持續下降的盈利能力,長期以往,喜曼拿醫療還能走多遠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