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場活動,布林肯幾次“變臉”)

一邊稱必須找到和中國“和平共處的方式”,一邊又希望“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前腳剛提及“一中政策”不變,後腳就直言“保衛臺灣”......

據美國媒體報道,當地時間28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主辦的一次活動中,接連發表了上述矛盾的言論。

一場活動,布林肯幾次“變臉”

布林肯28日參加一場由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主辦的活動,並在活動上發言 “美國之音”網站報道配圖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自上週結束訪華行程之後,布林肯連續“變臉”。

當地時間25日,布林肯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採訪表示,“雙方存在分歧不是祕密。美方將一如既往捍衛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繼續做中方不喜歡的事,說中方不喜歡的話,就像中方毫無疑問將繼續做和說美方不喜歡的事情一樣。”

“我們對布林肯有關言論表示不滿。”2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美方出於錯誤對華認知,奉行錯誤對華政策,對中國進行圍堵、遏制、打壓,無端對中國進行攻擊抹黑,肆意干涉中國內政。美方說的這些話,做的這些事違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中方理所當然堅決反對。

言行相詭

“美國不想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唯一引擎,美國希望看到一個在經濟上取得成功的中國。”

一場活動,布林肯幾次“變臉”

中美國旗

據報道,在被問及美國是否正試圖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時,布林肯在上述活動中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他同時表示,華盛頓在經濟上並沒有與北京“脫鉤”,“我們與中國的貿易去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去年我們流向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比2014年以來的任何一年都多。”

他辯稱,“美國製裁的中國個人和實體大約有一千多個。而在中國註冊的企業有4800萬家,隻影響到了在中國經營的極少數公司,所以這很難被稱爲‘脫鉤’。”

而實際情況是,出於所謂“國家安全”的考量,美國正試圖採取措施限制美國資金和技術流向中國。據彭博社此前報道,拜登政府即將批准一項涉華行政命令,旨在監管並有可能切斷美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等領域的對華投資。

此外,據多家外媒報道,由美國衆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牽頭,多名美國共和黨議員致函布林肯,要求不要續簽已經有數十年曆史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作爲中美建交的基礎性文件之一,《中美科技合作協定》每5年續簽一次,數十年來從未中斷過,而最近美國政府內部卻傳出正在辯論是否續簽該協定的風聲。

此番一系列掩耳盜鈴的操作,美國究竟是想要欺騙誰?還是說,在美方看來,這一切不過是“去風險化”之舉?一個在經濟上取得成功的中國,真的是美方希望看到的嗎?

就在布林肯做出上述表述之際,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露了訪華意願。

“我們需要就彼此分歧進行討論,以免產生誤解,不要誤解彼此的意圖。”據路透社報道,當地時間28日,耶倫在接受採訪時,承認美中之間存在分歧,並稱她希望訪華與北京重新建立聯繫。

一場活動,布林肯幾次“變臉”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 資料圖

此前,耶倫曾表示,試圖與中國“脫鉤”將是災難性的,壓制中國人民的經濟進步並不符合美方的利益。

“美國已成功控制包括先進半導體在內的最敏感技術,這些將中國拒之門外的企圖肯定會傷害中國,但它們也傷害美國。”今年年初,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在美國《外交》雜誌上發文稱,“華盛頓正面臨與經濟引力背道而馳的風險。”

文字遊戲

還是在上述活動中,布林肯又針對臺灣問題,玩起了文字遊戲。

“拜登四次表示,如果臺灣被中國大陸‘襲擊’的話,美國會‘保衛臺灣’,而白宮官員則四次作出澄清。美國的對臺政策到底是什麼?”

面對主持人的發問,布林肯先是聲稱,美方會繼續在“一中政策”的指導下行事,這些都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隨後,他話鋒一轉又稱,“根據與‘臺灣關係法’,我們的長期政策是採取必要措施,儘可能確保臺灣有自衛的能力……美國對臺灣的支持需要看實際行動,自拜登政府上任以來,已經九次宣佈對臺軍售。”

一面表現出對既定政策的承認,另一面又在中方的底線邊緣反覆試探,這難道就是布林肯試圖探索的“和平共處的方式”嗎?

不過,美方的這種反覆拉扯的操作早已不足爲奇。

就在布林肯訪華前夕,他剛提及“需要探索與北京合作的潛力,以應對打擊合成毒品等全球挑戰”,美國司法部隨後就起訴了其因涉芬太尼問題在第三國以“釣魚執法”方式誘捕的中國公民,把“毒販”的帽子強行扣在中國頭上。

“我們希望確保在這場競爭中,我們處於優勢地位,並能夠掌控未來的發展方向。”布林肯稱,美國與中國是“長期競爭”的關係,且沒有“明確的終點線”。

競爭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毫無底線的惡性競爭。儘管布林肯當日同時透露,接下來中美高級官員將開始增加互訪,直接、清晰、坦誠地處理分歧,瞭解雙方意圖,並且在符合雙方利益的領域展開合作。

但事實上,探究布林肯的詭辯到底幾個意思,已經毫無意義。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不改變,美國政客嘴裏所謂的溝通,也只是徒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