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智通財經網

東方證券發佈研究報告稱,參考歷史週期,當前我國製造業或處下行週期的尾聲。從高頻數據來看,機器人行業基本面或已現邊際改善。23M1-5我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18.2萬臺,同比增長5.3%,累計同比增速自22M4以來首次轉正。長期來看,機器替人和國產替代將是機器人行業的主要成長動力。近期機器人產業相關政策頻出,該行認爲機器人行業短期受益於週期、政策與主題的共振,長期受到機器替人和國產替代邏輯的支撐,有望迎整體性發展機會。

東方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國內機器人產業再迎利好。

《方案》的主要目標爲,到2025年,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種高技術高附加值機器人產品、100種具有全國推廣價值的應用場景,萬人機器人擁有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創新創業活躍的發展生態。全市機器人核心產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機器人產業集羣。方案還特別提出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產品體系,加緊佈局人形機器人,帶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四類優勢機器人產品躍升發展,實施百項機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能驅動、產研一體、開放領先的創新產品體系。

2023年以來,國家和地方頻頻出臺機器人產業相關政策,行業進入政策紅利期。

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門發佈《“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該方案明晰了“十四五”期間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目標,包括到2025年,製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等。3月,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第一批《上海市智能機器人標杆企業與應用場景推薦目錄》,向全社會推廣智能機器人應用範例。5月,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佈《深圳市加快推動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應用行動方案(2023—2024年)》,提出推進“千行百業+AI”,孵化高度智能化的生產機器人。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其中提及對機器人行業的多項引導政策。該行認爲近期國家及各大城市機器人相關政策頻出,有望加速機器人產業發展。

短期受益於製造業復甦+政策催化+市場主題,長期機器替人+國產替代提供成長動力,機器人行業有望迎整體性發展機會。

該行認爲,短期機器人行業的增長邏輯主要來自於製造業復甦預期、政策催化以及市場主題演繹。根據該行對PPI指數和PMI的覆盤,我國製造業週期平均持續時間爲3-4年,本輪下行週期始於2021M10,目前已持續一年半有餘。該行認爲,參考歷史週期,當前我國製造業或處下行週期的尾聲。從高頻數據來看,機器人行業基本面或已現邊際改善。23M1-5我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18.2萬臺,同比增長5.3%,累計同比增速自22M4以來首次轉正。長期來看,機器替人和國產替代將是機器人行業的主要成長動力。我國老齡化趨勢愈發顯著,2022年人口出現負增長,在勞動力減少和製造業用工成本增加的雙重壓力下,“機器替人”是大勢所趨。根據MIR的統計,23Q1工業機器人市場內資廠商單季市場份額首次突破40%,達40.8%。該行認爲,隨着國產廠商技術know-how和下游應用經驗的不斷積累,疊加政策的支持,國產替代進程有望加速進行。

建議關注:1)具備核心技術優勢的零部件製造商,如綠的諧波(688017.SH)、雙環傳動(002472.SZ)、中大力德(002896.SZ)、秦川機牀(000837.SZ)、鼎智科技(873593.BJ)、鳴志電器(603728.SH)、禾川科技(688320.SH);2)縱向佈局一體化的平臺型企業,如埃斯頓(002747.SZ)、匯川技術(300124.SZ)、埃夫特-U(688165.SH)、拓斯達(300607.SZ)、新時達(002527.SZ)。

風險提示:製造業復甦不及預期、機器人相關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機器人技術進步速度不及預期、全球機器人行業競爭日益加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