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指出,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或將於今年7月14日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首次列爲“可能對人類致癌的物質”(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

由此,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又一次處於風口浪尖。雖然當前這一添加劑的命運未成定局,但在“致癌風險”的壓力下,諸多產品中含有阿斯巴甜的企業實則也處在了焦慮之中。這裏麪包括不少食品、飲料、乳業、維生素產品等等。

另一方面,眼看着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未來可能受限,不少代糖公司的股價開始大漲。不過,和理論上的相互替代不同,不同添加劑之間要實現相互替換,其實還有成本、技術、週期的限制。

據《2021-2027全球與中國阿斯巴甜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2019年,全球阿斯巴甜的銷量爲2.77萬噸,產值達到3.9億美元;其中,中國銷量達到2.13萬噸,產值2.79億美元;預計食品級阿斯巴甜在2026年的市場銷售額將增長到4.19億美元。

國金證券此前研報則顯示, 2020年. 全球人工甜味劑市場規模約20億美元,預計未來可達到30億美元。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則顯示,2021年我國甜味劑產量約爲25.3萬噸,同比增長9.5%,預計2022年將達27萬噸。而國內人工甜味劑市場佔比前三的產品分別爲甜蜜素、糖精鈉和阿斯巴甜,佔比分別爲44%、28%和12%。安密素和三氯蔗糖佔比分別爲4%和4%。

此次阿斯巴甜風波,將給這一超百億市場的諸多玩家帶來不同的衝擊。

阿斯巴甜有致癌風險的消息發佈後,全球食品飲料行業已經掀起滔天巨浪。但是,阿斯巴甜的使用遠不止於食品飲料行業。

作爲矯味劑,其在藥劑中發揮的改善或屏蔽藥物苦味功能,也讓它成爲藥用輔料,也添加在保健品中。另一方面,一旦其日後在終端的使用遭到明確抵制,阿斯巴甜的上下游及同類產品產銷商均會受到影響。

A股市場之中,業務涉及阿斯巴甜的企業包括三類。一是,生產產品的過程中,需要添加阿斯巴甜的;二是,生產加工的產品之中,包括阿斯巴甜的原料產品;三是,生產健康代糖添加劑的企業,即阿斯巴甜的競爭對手們。

除了飲料行業,生產產品過程中還要添加阿斯巴甜的企業也包括製藥行業。而在製藥行業中,維生素一類的產品恐怕也會被波及。

國內公司中,新諾威、湯臣倍健是知名的維生素產品產銷商。新諾威曾在2019年的招股書中就表示,其維生素類產品的主要原材料中,含有阿斯巴甜。

而在新諾威2022年的年報中,企業聲稱,公司“果維康”品牌在保健食品領域的影響力持續增強,其中維生素C含片單品銷量全國領先。同時,相關產品還有果維康B族維生素含片、石藥牌硒維生素C含片等等。並且,該公司生產的維生素類保健食品以在境內銷售爲主。

當前,在電商平臺的產品詳情頁,果維康品牌相關的維生素C含片和B族維生素含片產品成分表中,含有阿斯巴甜。另據新贛江的招股說明書,在湯臣倍健的維生素C咀嚼片中,每片含維生素C130毫克,輔料包括阿斯巴甜。湯臣倍健產品包含阿斯巴甜的信息也同樣可在電商平臺上查詢到。

據湯臣倍健2022年的年報,公司表示,中國維生素與膳食補充劑行業零售總規模爲2001億人民幣,增速約爲4.9%。湯臣倍健份額爲10.3%,穩居第一位。

一直以來,國內的維生素與膳食補充劑行業規模巨大不是祕密,而在這一領域中,維生素產品的頭部品牌也不少,還包括養生堂、康恩貝、21金維他、愛樂維、斯維詩、紐崔萊、金施爾康、善存、黃金搭檔等等。

而在這些品牌中,也存在產品添加阿斯巴甜的情況。例如,康恩貝旗下的維生素C產品。不過,前述品牌之中,也有產品添加的是甜菊糖苷、山梨糖醇等。

除了維生素與膳食補充劑,食品添加劑行業、乳業也自然會出現使用阿斯巴甜的公司。

例如,主要生產複合調味品的百味佳公司就在2022年報中提示,在水果飲料濃漿大類中,百味佳系列和豪天系列產品的添加劑均包含阿斯巴甜。此前,百味佳正在準備衝擊IPO。但今年1月,北交所網站顯示百味佳停止了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北交所上市的審覈。這家公司主要產品還包括雞粉、雞精、炸粉等,核心品牌包括“百味佳”“豪天” “大廚”和“味の霸”系列。

而在乳業行業中,騎士乳業相關公告顯示,蒙牛酸酸乳所用食品添加劑包括阿斯巴甜。蒙牛酸酸乳屬於港股上市公司蒙牛旗下的產品。在該公司2019年財報中,公司表示其酸酸乳營養乳飲料是該公司的重點產品。

當前,阿斯巴甜的未來走向尚不明確。但對於前述公司而言,事件的影響無疑是負面的。除了要添加阿斯巴甜的企業誠惶誠恐外,生產阿斯巴甜原料產品的公司恐怕也會遇到挑戰。

例如健康元。在健康元公司2018年的配股說明書中,企業表示,其生產的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產品包括了苯丙氨酸。在食品行業,苯丙氨酸主要用於生產甜味劑阿斯巴甜的主要材料。

不過,健康元是一家收入規模在百億級別的企業。其2022年的年報顯示,公司旗下化學制劑的收入已經超過90億元,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板塊的收入也在50億元之上。此外,健康元還擁有中藥、診斷、生物製品、保健品等諸多業務,僅僅是一款苯丙氨酸對企業的業績衝擊相對較小。

和前述公司相比,在當前的輿論中,阿斯巴甜的對手們被認爲是有望獲益的羣體。6月30日,A股市場中,赤蘚糖醇等代糖股紛紛大漲。

古往今來,甜是人類很熟悉的味道之一。隨着技術手段的提升,各類糖都可以提煉甜味。市面上,除了以蔗糖、麥芽糖、果糖爲代表的原糖,其他產品被稱爲代糖,包括澱粉糖、人工糖、天然糖。事實上,阿斯巴甜和它的對手們,同屬於代糖。

據中科院《2021中國無糖飲料市場趨勢洞察報告》,2014至2020年,我國無糖飲料市場規模由16.6億元增長到117.8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8.6%。而據浙商證券研究所測算,到2030年,國內代糖行業市場規模,僅飲料、烘焙兩個領域,可能達到140億元,年均複合增速約30%。

當前高熱的阿斯巴甜屬於人工糖,而澱粉糖其實就是果葡糖漿、麥芽糖漿一類。天然糖中,包括高倍糖和低倍糖,低倍糖以糖醇類爲主。當前,天然糖是A股代糖公司們的主戰場。國內的頭部公司包括晨光生物、萊茵生物、三元生物華康股份、百龍創園、金禾實業、保齡寶等等。

理論上,當一種甜味添加劑不能用的時候,生產商換另一種產品即可。但是,各類甜味劑的生產方式、成本、應用難易程度均存在差異。這就使得一旦涉及大規模生產銷售,產品間的相互替代存在障礙。同時,這也意味着,不同的代糖企業,它們雖然共同創造甜味,但在方式上也是有差異的。

企業中,晨光生物從事的業務屬於天然植物提取物細分領域,主要產品有天然色素、香辛料提取物和精油、營養及藥用提取物、天然甜味劑、保健食品、油脂和蛋白等。當前,該公司也擁有諸多保健食品和藥品證書。

2022年度年報顯示,晨光生物生產的天然甜味劑包括了甜菊糖苷。甜菊糖苷和阿斯巴甜一樣,是高倍甜味劑。但它不是人工糖,而是天然高倍甜味劑。羅漢果甜苷也屬於這一類。

2022年,晨光生物實現營業收入62.96億元,旗下天然色素/香辛料/營養及藥用類產品板塊業績佔比達到四成。但由於公司業務毛利率較低,其歸母淨利潤僅有4.34億元。

和晨光生物產品類似的還有萊茵生物。該公司的主營業務也爲植物功能性成分提取,產品包括甜葉菊提取物、羅漢果提取物等。基於“天然高倍”的價值,甜葉菊提取物及羅漢果提取物均爲目前代糖行業的明星品種。

目前,萊茵生物的甜葉菊提取物及羅漢果提取物產能及年度銷量居全球天然甜味劑供應商前三,這也使得和其他公司相比,萊茵生物更具成本優勢。2022年,萊茵生物的營業收入約14億元,歸母淨利潤1.79億元。

和“天然高倍”不同,保齡寶和三元生物處在低倍糖領域。低倍糖特色在於甜度較蔗糖低且提供較低熱量。保齡寶是國內首家完成赤蘚糖醇工業化生產的企業。該公司也是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伊利、蒙牛等戰略合作伙伴。2022年,保齡寶實現營收27.13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1.33億元。

三元生物主要產品包括赤蘚糖醇及復配糖。據該公司2022年報,企業期內的赤蘚糖醇、復配糖收入分別爲5.75億元、8038萬元。其中,赤蘚糖醇營收佔比約85%。目前,三元生物的赤蘚糖醇生產能力爲13.5萬噸,這也使得這家公司成爲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赤蘚糖醇生產企業。

此外,華康股份是國內第一、全球第二大木糖醇生產企業。木糖醇也是低倍糖。金禾實業在安賽蜜、三氯蔗糖、阿洛酮糖表現不俗,安賽蜜、三氯蔗糖屬於人工糖。2022年,華康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2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3.19億元;金禾實業實現營收72.5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爲16.95億元。並且,金禾實業食品添加劑板塊的毛利率達47%。

需要說明的是,阿斯巴甜的使用,也不是在近兩日才受到了質疑和挑戰。由於人工合成甜味劑中諸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時常被認爲對人體健康有害,其安全性問題頗受關注,歐美部分國家已經開始禁止或限制這類產品作爲食品添加劑使用。

但因爲這種產品甜度高且合成成本低,商業價值巨大,促成了它在食品添加中的廣泛使用。與之相對的,天然糖雖被認爲更安全,但由於生產成本、技術、週期的問題,能在多大程度上取代阿斯巴甜仍需觀察。

若是從實際應用端來看,國際市場上,天然甜味劑已經成爲減糖配方應用的首選產品。在國內以赤蘚糖醇爲主。這兩者的應用區別也反應了生產技術的差異。和天然甜味劑相比,赤蘚糖醇的應用簡單。天然甜味劑則需要供應商及品牌方具備更強的配方研發及應用能力。此外,不同產品之間的甜度、卡路里以及產品對血糖的影響也是代糖行業關注的問題。這些都提示了,代糖間的相互替換,需要經歷考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