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藝人胡海泉創立的私募基金被監管機構出示警示函,在業內引起關注。

私募股權市場大發展的幾年前,明星跨界創投圈已不是新鮮事,但經歷過一個完整的週期,評判明星投資業績的“驗金石”也逐漸出現,退出成爲基金普遍關注的問題。是順應行業發展積極謀變轉型,還是淪爲“殭屍基金”夾縫中求生存?市場正在給出答案。

胡海泉創立私募基金被警示

北京證監局網站6月25日發佈了對北京海納百泉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納百泉投資)採取出具警示函行政監管措施的決定。

海納百泉投資是由知名藝人胡海泉在2015年成立的聚焦私募股權領域投資的基金,根據警示函內容,主要存在兩點問題:

第一、管理、運用私募基金財產,未能恪盡職守地履行誠實信用、謹慎勤勉的義務;

第二、未按照合同約定,如實向投資者披露可能影響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其他重大信息。

北京證監局稱,上述行爲違反了《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證監會令〔第105號〕,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第四條、第二十四條之規定。依據《暫行辦法》第三十三條之規定,決定採取出具警示函行政監管措施。海納百泉投資應進一步提高合規經營意識和能力,恪盡職守履行基金管理人職責,做好信息披露、基金退出和投資者溝通等工作,切實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上述警示函還強調,並且應在收到本決定之日起30日內向北京證監局提交書面整改報告,後續將擇機對整改落實情況組織檢查驗收。如果對本監督管理措施不服,可以在收到本決定書之日起60日內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提出行政複議申請,也可以在收到本決定書之日起6個月內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複議與訴訟期間,上述監督管理措施不停止執行。

文化消費賽道受重創 疑似淡出投資業務

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海納百泉投資2016年6月在中基協登記。機構類型爲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全職員工數爲6人,目前管理規模爲0~5億元。

海泉基金成立之初就成爲明星跨界做創投的典範,在市場上頗爲活躍,主要專注於人工智能、消費升級、醫療、文化等領域的投資,包括睿米科技、太火鳥、師傅、拓牛、音樂餐廳“胡桃裏”,手術機器人“Remebot”等項目。作爲華語樂壇中經典的組合之一,成立20餘年的“羽泉”曾紅遍大街小巷,作爲創投圈的投資人,胡海泉也有近10年的歷史。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中基協信息顯示海納百泉投資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仍爲胡海泉,但是天眼查資料顯示在2022年2月,胡海泉就退出海納百泉投資第一大股東,目前的股東尹承雙持股比例爲40%,其他兩個股東分別是汪文忠和王昱。

根據海泉基金公衆號,海泉基金是由著名音樂人胡海泉先生跨界創立的專注於早期創新創業項目的股權投資系列基金,公衆號最近一次更新也是停留在2022年8月,其天使投資的科技公司趣睡科技在創業板掛牌。截至2023年6月30日收盤,公司股價報46.97元,市值近20億元。

但是隨着消費投資的行業變化,大批資金和投資機構從大消費行業撤出,曾經目標瞄準巨大的消費升級成熟市場,挖掘中國具備優質研發製造能力龍頭企業的聚匠孵化器現狀也並不好過。當年成立之初,曾經主打全力賦能孵化項目打造基於新消費趨勢下的國貨新品牌,完成從孵化到早期股權投資的資本助推的孵化器面臨行業變遷的生存危機。天眼查信息顯示,寧波聚匠孵化器核心企業實控人爲汪文忠,胡海泉僅擔任旗下演藝相關的文化傳媒公司經理,從退出海納百泉投資大股東,到較少參與聚匠孵化器,胡海泉的每一步操作都疑似淡出投資板塊業務。

明星跨界做創投 檢驗投資業績週期來臨

娛樂明星跨界投資的現象近年來屢見不鮮,很多都是圍繞明星藝人主持人的IP進行打造,而行業也多集中於其資源集聚的文化、娛樂、消費、教育等領域,在上個投資週期一度成爲市場的熱點和風口。而隨着行業的變化,科技成爲投資的主線,部分明星投資“踩雷”損失慘重,甚至因爲違規被禁入資本市場,但創投行業仍然“星味兒”濃厚。

2014年, 知名演員李冰冰、黃曉明、任泉聯合設立Star VC,他們也成爲較早進入創投圈的明星羣體,此後黃渤、章子怡也紛紛加入,成爲基金合夥人。天眼查信息顯示,目前Star VC總裁爲韋魏,累計管理6只基金,共投資了60餘個項目,涉及21個行業,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汽車交通、人工智能、文娛傳媒、企業服務、醫療健康、金融、硬件等行業,其中投資較爲高頻的時間是在2017年前後,近年來公開投資頻率也在下降,進入2023年尚未有新的投資動態更新。

而記者此前在香港中環交易廣場發現,Star VC的香港辦公室就隱藏在此,根據Star VC的微信公衆號,每個月對被投企業動態有個總結,一下科技、堅果智能影院、商湯科技、理想汽車、至本醫療、掌門教育等背後均有Star VC的身影,其中不乏已經在香港、美國和A股上市的企業,且科技屬性極強。

知名主持人張泉靈在2015年宣佈從央視離職後,以投資人的身份與獵豹移動董事長傅盛一起創辦了紫牛基金,並擔任創始合夥人。紫牛基金的公衆號在今年5月也更名,變成了紫牛創投,目前共管理兩隻人民幣基金,投資組合包括深至科技、伊鴻健康、艾爾普再生醫學、拉麪說、編程貓、混知等。目前紫牛醫療基金更爲活躍,從成立以來專注於投資差異化醫療場景需求,通過技術升級和服務賦能,進行醫療供給側擴容的創新企業。

在上一波VC2.0時代自立門戶成立基金的明星們,經歷過7~8年的時間,當下正值基金退出的時期,但是從整個大環境來說並不容易。正如有業內VC基金投資人分析,一方面,前期明星跨界做創投聚焦的賽道,諸如消費文化等在A股IPO的退出受阻,上市困難,疊加疫情3年後恢復,被併購或者轉讓都難找到接盤基金;另外一方面,專業性還是非常重要,投資是有一定門檻的,尤其是當下基金都聚集的硬科技領域,需要對行業、產業有很強的研究認知,從演藝到投資可以利用資源驅動入門,但是後期賽道的跨越考驗基金整體的實力,尤其是在近3年新能源、硬科技、芯片半導體、先進製造等領域的投資,纔可能更大程度上創造高回報,轉型有壓力,面對前期投資項目如何管理和退出,充滿了考驗。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