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舒琳

今年以來,公募基金迎來一輪清盤潮,逾300只基金髮布觸發清盤風險提示公告,136只基金已宣告清盤。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罕見成爲清盤的重災區。面對清盤危機,有基金公司主動清理“殭屍基金”,順利進入清盤和清算程序,也有基金公司保殼意願強烈,多次在清盤邊緣掙扎。

多隻次新基金在誕生不久就遭遇規模困境,面臨“夭折”風險。在業內人士看來,這背後是部分基金公司產品設計同質化,管理和運營能力欠缺的問題。不過,加速出清是行業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正常現象,除了主動清理殭屍基金外,基金公司應在產品設計、策略開發、持營宣傳、費率結構等方面共同發力,提升產品競爭力,避免大面積走向清盤命運。

“清盤潮”來襲

6月30日,南方粵港澳大灣區創新100ETF發佈公告稱,截至2023年6月27日,該基金已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出現基金合同終止事由,基金管理人將終止《基金合同》,並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基金合同等規定對基金進行清算,基金最後運作日爲2023年7月4日,將自2023年7月5日起進入基金財產清算程序。

同日,中銀基金髮布提示性公告稱,截至2023年6月29日,中銀裕利靈活配置混合已連續55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若截至2023年7月6日日終,該基金出現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5000萬元的情形,將根據基金合同約定進入清算程序,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進行表決。

上述公告只是此輪基金清盤潮中的縮影。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今年以來,已有136只基金清盤,爲近五年上半年清盤數量之最。2019年至2022年,全年基金清盤數量分別爲134只、174只、254只、233只。

值得關注的是,相較於以往債券基金爲清盤大軍“主力”的局面,近兩年以來,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清盤逐漸成爲清盤重災區。今年以來,已清盤的基金中,40只爲股票型基金,61只爲混合型基金,僅有23只爲債券型基金。2022年,則有93只混合型基金和56只股票型基金清盤,債券基金清盤數量爲75只。

指數基金也成爲這場清盤風波中難以忽視的一部分。今年以來清盤的136只基金中,有40只爲指數型基金,其中24只爲ETF及ETF聯接基金。

“當前全市場的ETF數量已接近800只,不可否認的是,產品同質化較爲嚴重。由於ETF的規模越大、流動性越好,越受投資者關注,很多小規模的ETF無人問津,最終命運便是走向清盤。”北京某量化基金經理分析說。

上海證券高級分析師池雲飛表示,基金清盤受很多因素影響,當前環境下,大面積清盤主要是四方面因素導致。一是隨着行業的發展,市場競爭加劇,使得一些認知度或認可度較低的基金比以往更容易被清盤,這或是最主要原因。二是權益市場的賺錢效應下降,促使投資者對權益資產的配置意願降低,導致一些本來規模就小、持營不佳的權益基金被加速清盤。三是基金投資者在不斷成熟,自身的投資需求更爲明確,對那些難以適應市場的產品容忍度下降。四是清退機制不斷優化,基金行業進一步向高質量、結構優化方向發展。

次新基金遭遇夭折風險

除了已清盤基金外,還有大量基金在清盤的路上。今年以來,累計有逾300只基金(不同份額分開計算)發佈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值得關注的是,陷入清盤危機的基金中,出現了許多成立不足一年的次新基金身影。

例如,根據國投瑞銀基金近期發佈的公告,成立於2023年1月17日的國投瑞銀興順3個月持有混合FOF,截至2023年6月21日,已經連續40個工作日基金淨資產低於5000萬元,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也就是說,該基金自4月份起就已出現規模縮水。根據該基金一季報,截至一季度末,總份額爲2.016億份,基金資產規模爲2.016億元,由此推算,基金規模是在三個月持有期結束後,遭遇投資者大量贖回,淪爲迷你基金。但實際上,該基金業績並不算差,截至6月29日,該基金單位淨值爲0.9934元,近三個月以來在同類基金中排名良好。

另一隻次新基金同樣如此,成立於2022年7月28日的光大保德信匯佳混合,該基金成立時的規模約爲2.1億元,有效認購總戶數爲1014戶,但成立後僅兩個月,基金規模就大幅縮水。根據基金季報,該基金自2022年三季度末起規模就已不足5000萬元。從業績來看,該基金成立以來上漲5.50%,跑贏同期同類基金,但仍未逃脫陷入清盤危機的命運。

“近兩年以來,權益市場不景氣,很多次新基金淨值長期低於1元,投資者信心受到很大影響,基金規模逐漸縮水,一旦規模持續小於5000萬元,基金公司又未及時尋找到新的資金,就面臨清盤風險。”北京某公募基金市場人士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包括次新基金在內的大量基金走向清盤,是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痛點”,同時也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正常現象。基金清盤是由於基金管理公司或基金託管人對於基金持續經營的能力存在疑問而主動清盤,或者由於基金規模過小無法維持運營而被迫清盤。通常情況下,高質量的基金管理公司和產品會有穩定的投資人羣體和良好的業績表現,不需要清盤。但是,由於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可能導致一些基金表現不佳,無法吸引投資人,或者管理公司經營不善,也會加速基金走向清盤。

一家中型基金公司FOF基金經理表示,次新基金陷入清盤危機,實際上是產品缺乏競爭力的體現,不僅浪費了基金公司和市場資源,也影響了持有人的體驗。歸根結底,基金公司應該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加強風險管理、提高客戶服務質量和創新研發能力等措施,提高產品的競爭力,降低清盤風險。首先是加強創新和研發能力,推出符合市場需求和投資者需求的創新產品,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需求,而非一味追逐熱點、陷入同質化競爭。其次需要提高產品操盤能力,加強投研部門的建設和人才儲備,培養操盤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市場敏感度,從而提高產品的業績表現。此外,還要加強風險管理,制定科學合理的風險控制系統,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和管控機制,對市場風險和預期收益進行有效管理,確保產品風險可控。

主動應對清盤危機

在遭遇清盤危機的基金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形。有基金公司主動清理“殭屍基金”,順利進入清盤和清算程序。今年以來清盤的136只基金中,有42只爲觸發合同終止條款,94只爲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

也有基金公司保殼意願強烈,在清盤前苦苦掙扎。例如,2021年就淪爲迷你基金的凱石灃混合,在經歷20餘次清盤邊緣徘徊後,才終於走向清算。

實際上,相對於已清盤的基金數量而言,現存的迷你基金數量更爲龐大。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市場10969只公募基金(僅統計主代碼)中,有1072只基金規模不足5000萬元,其中,更有112只不足1000萬元,甚至不乏規模100萬元以下的基金,最小的一隻基金規模僅有4萬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順應行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應加速劣質產品出清。上述FOF基金經理表示,公募基金產品數量已破萬隻,其中不乏同質化嚴重的產品,投資者選擇起來困難重重,而迷你基金的加快出清有助於構建產品供給側優勝劣汰、進退有序的生態,推動行業健康高質量發展。 

目前,市場中有1萬餘隻基金產品,未來的數量可能會更多,競爭可能會越來越激烈,不排除會有更多基金被清盤的可能。對於大量迷你基金存在市場上的局面,除了主動出清外,基金公司也應多方面探索,在產品設計、管理策略、運營銷售、費率優化等方面發力。

池雲飛認爲,基金公司首先應該發揮好產品佈局的前瞻作用,注重開發具有長期生命力的產品,不以熱點和眼前利益爲導向;其次,優化運營銷售機制,加強對特色優質產品的持營宣傳;此外,還可以加強客戶服務,提升投資者獲得感,幫助投資者建立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的理念。通過加大投研資源投入、更換更合適的基金經理及投資策略、加強持營宣傳等手段,提升基金的業績及市場認可度,實現規模增長。

上海某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基金公司可以從產品佈局、投資理念、投資者教育、費用結構等方面進行探索,逐步提升自身的投資價值和市場競爭力,避免基金產品規模大幅縮水。首先是進行多元化產品佈局,基金公司可以設立多元化的產品,包含不同類型、不同策略的基金,可以更好滿足投資者個性化的需求。同時,可以分散風險,降低因單一產品市場波動而造成的風險。其次是將基金作爲長期投資,保持投資的穩定性,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加強投資者教育,使投資者能夠更好了解基金產品風險收益特徵,減少基金產品過度贖回對規模造成的影響。最後,優化基金產品費率結構,基金公司可以削減一些不必要的費用,降低產品費率,增強產品吸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