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6日電 (記者 趙建華)經中美雙方商定,美國財政部部長珍妮特·耶倫7月6日至9日訪華。世界變亂交織之際,中美兩國經濟高官終於在北京坐上了談判桌。北京的專家相信,穩定、可預期、建設性的中美關係符合雙方利益,“兩國關係穩下來”是全世界的福音。

訪華之前,今年4月,耶倫公開說,讓美中經濟徹底分離對兩國都是災難性的,要“過濾掉噪音,基於冷靜的現實直白地闡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兩國應該開展合作,從而造福兩國乃至世界。

訪華終於成行,作爲拜登政府負責經濟事務的重量級官員,耶倫第一次以財長身份訪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金磚國家暨G20研究中心主任徐飛彪說,耶倫屬於理性務實派。

中美商談涉及經貿、安全以及全球性議題等諸多方面。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說,兩國在經貿領域達成共識的幾率更大。兩國乃至全球商界對此寄予厚望。

兩國需要創造穩定的、可預期的經貿環境,增強商界合作的信心。高凌雲說,美國債務上限法案已經獲得通過,但接下來如果海外買家反應冷淡,對美國而言仍是個大麻煩。對華出口的背後,還有100萬個就業崗位。

中國市場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美方數據顯示,2022年美國和中國貨物貿易總額達6906億美元,創歷史記錄。中方統計的數據規模更大,雙邊貿易去年達到7500多億美元。

龐大的貿易數據背後,雙邊經貿合作仍然蘊藏潛力。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今年3月公開表示,中美經貿關係這一兩年來不僅受到疫情影響,也受到美國採取的一些單邊保護主義措施的影響。兩國經貿的互補性和韌性的潛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去年中國對全球的出口增長速度比對美國出口的增長速度高6個百分點,而美國對全球出口的增長速度比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速度高16個百分點。

王受文說,美國對中美貿易採取的限制性措施,制約了雙邊經貿關係的發展,損害了美國的比較優勢和美國自身產品的競爭力,也損害了中美兩國企業加強合作的信心和意願。

世人面前,中美各有實力堅持自信。過去十年,中國年均經濟增長達到6.2%,一直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中國的發展,不僅改善了本國人民的生活,也爲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提供了大批物美價廉的產品,是國際自由貿易、穩定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壓艙石”和動力源。高凌雲相信,中國是最具發展活力的市場,未來增長潛力仍然巨大。

訪華的耶倫,對本國的發展前景同樣自信。她說,美國有能力通過調整和創新,面對新的挑戰。美國多次證明自己有能力通過調整和創新面對新的挑戰。

展現自信的同時,兩國也各自面臨難題。徐飛彪說,美國是世界上最有活力、最繁榮的經濟體,但同樣面臨控制通脹、保持經濟復甦態勢的挑戰。大國競爭解決不了美國自身的問題和世界面臨的挑戰。

保證經濟繁榮,雙方需要攜手合作。

耶倫訪華前說,包括來自中國的新移民爲美國創新文化提供了新養分。根據《自然》雜誌的指數,美國和中國在科研領域都是對方最重要的夥伴國。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珏婷說,兩國經濟互補,利益交融,彼此都從對方發展中受益。雙邊經貿合作不僅事關兩國人民切身利益,對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增進各國人民福祉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美不睦,他國無法置身事外,更不要指望從中漁利。徐飛彪說,世界對中美關係現狀感到擔憂,不希望兩國衝突對抗,期盼中美和平共處、友好合作。(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