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機構認爲,如果退市股的持倉佔比極小,私募選擇沉默可以理解,且不會對投資人利益造成較大傷害。但是,一旦持有退市股的基金出現大額贖回,留下來的投資人是否會承擔不公平的損失?如果私募可自主決定是否進行信息披露,那麼如何保證投資人的利益?私募的信息披露會不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這些問題,必須正視

◎記者 馬嘉悅

公募基金習以爲常的信息披露,在私募行業卻成了稀罕事。

近日,某百億級量化私募發佈公告稱,由於*ST藍光終止上市,公司旗下某產品持有的該標的估值下調爲0。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獲悉,在小市值風格佔優、退市機制常態化的環境下,微盤股在量化私募持倉中的數量逐步增加,持倉標的的退市風險有所加大。

據業內人士透露,爲避免引發投資人質疑,部分管理人在持股標的退市前後,不會進行估值調整和公告,使退市股成爲投資人“看不見”的存在,而此次選擇發佈公告的某百億級私募便被當成了“異類”。

多家機構認爲,如果退市股的持倉佔比極小,私募選擇沉默可以理解,且不會對投資人利益造成較大傷害。但是,一旦持有退市股的基金出現大額贖回,留下來的投資人是否會承擔不公平的損失?如果私募可自主決定是否進行信息披露,那麼如何保證投資人的利益?私募的信息披露會不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這些問題,必須正視。

微盤股火了:

量化私募持倉頻現ST股魅影

近日,某百億級量化私募發佈公告稱,根據*ST藍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佈的公告,該公司股票於2023年6月6日終止上市暨摘牌。該公司中證1000指數增強1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所投資產品估值信息及公告顯示,自2023年6月6日起基金所投資產品持有的*ST藍光按照0元進行估值。

引發市場熱議的是,目前大多數私募基金不能買入ST股,爲何百億級量化私募發此公告?

該百億級量化私募的相關人士透露,公司不會主動買“戴帽”的股票,買入該標的之時其還未“戴帽”,部分公募和其他百億級私募也曾買過這隻股票,公司此次公告是根據合同約定進行相應提示。而且,由於產品持倉較爲分散,*ST藍光摘牌於產品公告發出後已體現在產品淨值中,對產品淨值影響極小。

事實上,量化私募持倉中出現ST股的背後,折射出今年以來微盤股的火熱。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7月6日收盤,萬得微盤股指數今年以來漲幅高達24.82%,萬得小市值指數漲幅也超過11%,而同期中證1000指數和中證500指數漲幅僅爲4.54%和2.12%,滬深300指數更是下跌0.75%。

在此背景下,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示信息顯示,衍復投資和朋錦仲陽今年均備案了對標相關小市值指數的增強策略私募產品,蒙璽投資則佈局了對標國證2000指數的增強策略產品。

“量化模型會根據中短期市場表現不斷學習,今年小市值風格表現亮眼,量化模型便提升小市值標的的持倉比重。在此過程中,持倉標的被‘戴帽’的概率顯著增加。而且,伴隨新股發行全面註冊制的實施,A股市場退市進程持續提速,量化私募持有ST股的退市風險顯著加大。”滬上某量化私募人士透露。

該人士還表示,以往很多有較大“戴帽”可能性的標的,估值較爲便宜,並且存在基本面和股價反轉的機會。因此,基於歷史數據,部分量化私募會在分散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風險暴露以賺取收益,這也是量化私募持倉出現ST股甚至退市股的原因之一。

私募懵了:

持倉標的退市該不該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百億級量化私募曾提及,其他頭部私募也曾買入藍光發展,爲何不見他人公告?

從某私募提供的基金合同來看,大多數私募基金會寫明:證券交易所退市/摘牌的股份,以退市/摘牌前該股票的最新估值價格進行估值,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按此方法進行估值不能客觀反映其公允價值,則私募基金管理人可根據具體情況與私募基金託管人商定一致,按照最能反映公允價值的價格進行估值,私募管理人應告知全體份額持有人這一事項。

“部分私募管理人可能由於退市股對基金淨值影響極小,擔心發佈公告或引發投資人恐慌,影響公司品牌和渠道聲譽,而選擇不進行退市股的估值調整,由此便可以不發佈相應的公告,投資人也將全然不知。從合同約定或者說合規層面看,這種選擇是合理的,而且在退市股倉位佔基金整體倉位比例很小時,不調整、不公告並不會損害投資人利益。”北京某量化私募人士坦言。

不過,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在A股市場退市進程提速、資金快速湧入微盤股的背景下,私募應審慎對待“看不見”的退市股。

首先,投資人利益的公允性或難體現。

某百億級私募人士分析稱,基金持倉標的估值調整的意義在於使當下的基金淨值真實反映持倉價值,保障每位投資人資產的公平性。但如果多隻退市股本身公允價值低於最新估值價格,規模較小的產品出現了大額贖回後,留下來的投資人可能會承擔明顯不公平的資產損失。“此前曾有比較專業的投資人提出要求,基金資產存在的任何風險,管理人應在鉅額贖回發生之前告知,確保投資人收益的公平性。”

其次,私募信息披露導向可能偏離投資人利益。

北京某量化私募合規人士透露,大型私募更多參照《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證券投資基金估值業務的指導意見》來進行自我約束,即如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或證券發行人發生影響證券價格的重大事件,使潛在估值調整對前一估值日的基金資產淨值影響在0.25%以上的,應對估值進行調整並確定公允價值。也就是說,具備自律意識的私募管理人會參考公募標準來進行披露,但同時部分私募也存在一定操作空間,隱藏自身的風格漂移、風控漏洞等問題,從而使投資人對產品的判斷與預期產生誤導。

最後,“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可能出現。有業內人士稱,很多私募鮮少應對持倉標的的退市風險,因此對於該不該調整、要不要公告的問題持觀望態度。未來一旦“看不見”的退市股頻現,其影響較爲負面。

監管罰了:

私募須嚴格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事實上,對於機構的信息披露義務履行情況,監管層已多次出手規範。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上半年中國證監會系統共計開出181張行政處罰決定書(以下簡稱“罰單”),合計罰沒金額24.2163億元,罰沒款金額已經接近去年全年的26.67億元。其中,涉及信息披露違法的罰單高達82張,是監管方面處罰最多的違法行爲。

具體到私募業來看,今年已有近30傢俬募涉及信息披露違規,如未按照合同約定向投資者披露基金淨值、觸及預警線和止損線等影響投資者權益的相關信息。

6月25日,上海證監局一口氣披露了24張罰單。其中,截至2022年8月,上海景浩股權投資基金和上海景灃股權投資基金所管理的存續產品,均未按合同約定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受到行政處罰。

某第三方平臺合夥人坦言,私募行業經歷過野蠻生長的階段,投資人本就對私募基金有着信息不透明的質疑,因此管理人在投後管理上應更爲嚴謹,嚴格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方能逐漸贏得投資人信任,形成行業發展的正向循環。

重陽投資總裁湯進喜也認爲,私募未來要加強文化建設。具體來看,在投資文化方面,私募要強調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在合規文化方面,私募管理人須嚴守合規底線,做好風險提示,以大型資產管理機構的合規水平來要求自己,爲投資人提供更好的持有體驗;在競爭文化方面,私募管理人不能通過貶低同行來進行競爭,而是要以專業能力進行公平競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