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通基金朱海东:

用量化语言捕捉超额收益

◎记者 陆海晴

近期,量化类产品较受市场青睐,多只量化基金提前结束募集。在财通基金量化投资部负责人朱海东看来,行稳方能致远,量化产品要力争为投资者提供相对持续的超额收益。作为量化行业的老将,朱海东拒绝择一模型而“躺平”,而是持续探索新的策略,挖掘新的数据来源,力求提高量化模型的选股能力。“模型只有不断进化迭代,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朱海东说。

指数增强基金如何实现增强目标?朱海东选择量化多因子模型作为投资底座。“量化多因子模型是财通指数增强基金系列的基础模型之一。以近期发行的财通中证500指数增强基金为例,由于中证500指数具有行业分布较均衡、分散程度较高等特征,为了更好地发挥量化多因子模型的能力,在因子使用上,我们侧重于分析师因子和高频量价因子。”

其中,分析师因子体现了量化投资中的主动选股思维,即参考券商分析师、机构对股票的观点,对股票进行打分和选择。借助分析师因子选出的股票,通常具有基本面较好、市场认可程度较高、未来空间较大等特征。

“在分析师因子的研究上,财通基金量化团队起步较早,研究得较为细致和深入,并且积极跟进市场最新研究动态,不断挖掘因子的潜在价值,因此能够比较高效地发挥分析师因子在量化选股中的作用。就高频量价因子而言,通过分析诸如成交量、价格、振幅等短期交易数据和指标,判断股票的未来走势。”为了在现有框架下尽可能发挥因子的选股效果,朱海东在使用高频量价因子时,会将维度下沉到分钟级别,在较好地适配交易制度、策略容量等因素的基础上,筛选短期内可能遭遇错杀但弹性较好的股票。

在朱海东的“指挥棒”下,分析师因子和高频量价因子两类因子力求形成1+1>2的效果。“分析师因子挑选出的较好股票,未来的上行空间可能较大,而其挑选出的较差股票,未来的下行空间未必较大。但高频量价因子有所不同,其挑选出的较差股票未来的表现很可能仍然较差,而其挑选出的较好股票,未来的表现却不一定较好。在实际投资中,我们将分析师因子和高频量价因子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力争提高策略的收益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朱海东说。

为了保持量化多因子模型的生命力,朱海东持续探索新的策略。“量化多因子模型中的因子,本质上是与股价相关性较高的数据,通过在模型中不断叠加因子,能够起到强化模型选股能力的效果。但随着市场上各类数据价值被不断榨取和消耗,多因子模型中一些因子的效果也在逐渐减弱,甚至失效。对此,我们采取多策略的方式,对多因子模型进行补充。”

谈及此,朱海东语气中洋溢着兴奋,作为长期深耕量化领域的投资人,他热衷于以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投资思想,希望在不断为模型注入新活力的同时,力求获取比较稳定的超额收益。朱海东说:“例如,机器学习的方式非常高效,只要我们清楚输入的数据是什么,就能通过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拟合并剔除干扰因素,从而更快速地生成因子。对于机器学习所生成的因子,我们会把因子公式化并从中提炼易于理解的精华,力争发现能更好解释当前市场运行情况的投资逻辑。”

朱海东也会利用时序模型辅助量化多因子模型,以此获取买卖信号,把握个股买入和卖出的时间点。“时序模型是一种在框架上和多因子模型有差异的策略,试图通过不同的框架去发掘更多信息,同时规避交易拥挤带来的收益损耗。比如,在使用同样的量价数据时,时序模型通常能得到和多因子模型不同的收益表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和多因子模型形成互补。”朱海东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朱海东带领财通基金量化团队持续求索。除了不同框架的策略,财通基金量化团队亦在探索尚未被市场充分挖掘的数据来源,包括更高频的交易数据和一些尚未被市场挖掘的产业基本面数据等。毕竟,变则通,通则久,在不断积累中拓展能力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