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主流車企陸續公佈6月份的銷量數據之後,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座次排名也已經明晰。比亞迪以125萬輛的銷量數據高居新能源汽車銷量榜首,並且比亞迪不僅是中國的冠軍,還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中國汽車競爭新格局已現。

倘若進一步剖析成就比亞迪全球銷冠的原因就會發現,這與比亞迪多年的技術積累、發展新能源汽車戰略抉擇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說比亞迪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已是必然。

一心一意發展新能源汽車

時針撥回到一年前,眼看上一年度新能源汽車市場取得驕人成績,一衆車企紛紛加快了自己的新能源步伐,大多都提出了在2030年左右完成電動化的目標,然而比亞迪卻大膽宣佈停止生產燃油車,全面轉向新能源。

回顧比亞迪的發展史,早在2003年,就開始研究開發新能源汽車,並於2005年推出第一款磷酸鐵鋰電池,在2007年比亞迪F6的下線儀式上,王傳福斷言“未來的天下是混合動力和電動車的,而不是汽油車的”。比亞迪終於在2022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實了15年前的預判。

時至今日,比亞迪全面停產燃油車僅過去一年多時間,2023年1-6月比亞迪共銷售125.56萬輛新能源汽車,約佔1-6月全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三分之一,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市場地位已經是其他人難以望其項背了。

任何蒼白的文字描述都不如消費者用真金白銀投票的結果來得直接,市場反饋的信息足以證明比亞迪全面轉向新能源汽車戰略的正確。

技術魚池大爆發

王傳福曾提出著名的“技術魚池”理論,即先培養技術,市場需要的時候,把技術拿出來用上。在王傳福的帶領下,比亞迪在汽車業務、動力電池、半導體領域不斷研發新專利、擴充新技術,蓄水“養魚”。

年報數據顯示,比亞迪在研發投入上保持穩步增長。2022年研發支出達到202.23億元,同比增長90.31%;研發投入在整體營業收入中佔比約爲4.4%;到去年末公司研發人員數量達到69697人,較2021年末的40382人增長了72.59%。

憑藉十幾年如一日在技術研發領域的堅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拿出了多項真正解決市場痛點的關鍵技術。

刀片電池解決了消費者對電池安全的後顧之憂,DM超級混動技術兼顧了省油、動力與舒適,CTB技術減少了電池所佔的空間,e平臺3.0讓消費者可以閉眼買、放心開,易四方、雲輦等顛覆性技術解鎖了更多車輛使用場景。而所有技術的核心都是把安全放在首位的,這使得比亞迪能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期”中保持領先技術優勢的同時還能贏得消費者的口碑。

向全球市場進軍

在國內汽車充分競爭的背景下,出海已經成爲了衆多車企開拓市場空間的重要舉措,比亞迪也不例外,並且新能源汽車出海已經取得了好成績,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已成爲比亞迪新的增長極。

今年1-6月,比亞迪實現了7.43萬輛的海外銷量,已超過去年全年5.59萬輛的海外銷量,比亞迪新能源乘用車已進入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巴西、新西蘭等53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版圖得到進一步完善。這已表明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品已被全球消費者認可。

但這遠遠不是比亞迪的極限。

由於汽車運輸專用的滾裝船短缺,致使比亞迪海外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訂單的交付時間長達2個月以上,曾經困擾國內消費者的交車難題也出現在國外消費者身上;再加上產能主要供應國內市場,海外市場更顯一車難求。

這些問題都在陸續得到解決。

去年年底有消息稱,比亞迪已與招商工業簽署了4艘9400車位雙燃料汽車滾裝船訂單,廣船國際近期也公佈今年初承接了2艘比亞迪汽車滾裝船訂單的消息。

與此同時,比亞迪還在快速推進海外整車生產基地的建設。

今年3月份,比亞迪泰國基地動工建設,該基地規劃年產量15萬臺整車,將輻射整個東盟市場,預計在明年可實現量產。

7月4日,比亞迪與巴西巴伊亞州政府共同宣佈,雙方將在卡馬薩里市設立由三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產基地綜合體,包括一座主營電動客車和卡車底盤的生產工廠、一座可年產15萬輛新能源乘用車整車生產的工廠,以及一座專門從事磷酸鐵鋰電池材料的加工工廠。計劃於2024年下半年投產。

隨着國內外新生產基地的佈局和投產以及滾裝船的交付,困擾海外業務發展的“兩把鎖”將被解開,比亞迪海外業務或將迎來大爆發。

如今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讓人矚目,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有比亞迪這樣堅定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持續投入新能源先進技術研發的企業。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蓬勃發展,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進入了快車道。在這一波新能源浪潮中,中國汽車品牌有望成爲世界級品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