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 何小桃 杜宇 易啓江    

歷史罕見!好萊塢將遭遇自1960年以來的首次編劇和演員同時罷工。

這不僅是好萊塢63年來首次全行業罷工,也被認爲是人類抵抗人工智能威脅的首次集體行動。

此次演員工會罷工意味着,幾乎所有正在拍攝的美劇和電影都會停拍,好萊塢影視業63年來首次全面停擺。

談判破裂,停止製作!

好萊塢63年來首次全行業停工

據環球時報,當地時間13日,代表16萬演藝人員的美國演員工會及廣播電視藝人聯合工會(SAG-AFTRA)宣佈,他們與製片公司的談判破裂,確定從即日起進行罷工。此前,美國編劇工會(WGA)已在5月2日開始罷工。

本次大罷工,原因除了演員、編劇與資方的薪資矛盾外,人工智能(AI)可能取代演員和編劇的威脅成爲主要原因。因此,這不僅是好萊塢63年來首次全行業罷工,也被認爲是人類抵抗人工智能威脅的首次集體行動。SAG-AFTRA主席法蘭·德瑞雪13日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如果現在不昂首挺胸,我們就會陷入困境,都將面臨被機器取代的危險。”

據中國僑網消息,參與談判的人表示,通貨膨脹和流媒體生態系統、福利以及不受監管地使用人工智能的威脅削弱了他們的基本工資。SAG-AFTRA代表超過16萬名演員、廣播記者、播音員、主持人和特技演員。此次罷工僅影響到工會中來自電視和電影製作的6.5萬名演員。

美國CBS新聞臺稱,在SAG-AFTRA同製片公司談判時就舉出一些讓演員們深感擔憂的例子。今年,好萊塢老牌男星哈里森·福特繼續擔綱的《奪寶奇兵》系列影片第五部大火,片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讓觀衆看到青年時的福特再現英姿。此外,一家名爲Metaphysic的人工智能技術公司採用數據採集技術批量捕捉演員信息,從而讓演員做到“長生不老”。但是,公司是否有權採集和使用演員的這些數據,其知識產權屬於誰,演藝人員能否從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數字人”中獲得收益,這些關鍵問題都沒有答案,這也是人們最關切的事。

與演藝人員的擔憂相似,編劇們同樣擔心製片和平臺公司爲了節省開支,會用人工智能海量炮製劇本內容,編劇因此一直在強調人類編劇創意的重要性。CBS引述編劇奧古斯特的話稱:“我們不想讓我們辛辛苦苦寫的劇本養肥人工智能,我們也不想去修改它們混亂的初稿。”他稱,此前編劇寫作初始劇本可以賺取很高的薪酬,然而未來製片方可以用艾芙隆(著名影視喜劇編劇)寫過的所有劇本來訓練人工智能,並讓它用她的風格寫一個喜劇。作家斯圖茲曼稱,在編劇和作家眼中,人工智能就是一個“剽竊機器”

美國編劇們擔心,電影公司會使用AI來生成劇本。演員們則擔心,電影公司會在沒有支付酬勞或獲得批准的情況下使用AI製作他們肖像的數字複製品,或者對他們的表演進行數字化修改。

美國電影和電視製片人聯盟在針對罷工發佈的聲明中表示,他們向演員工會提出了一項“開創性AI提議”,該提議能夠保護演員的數字肖像權。

不過,製片方和人工智能公司認爲,人工智能技術在劇本和電影製作中具有很大價值。他們表示,人工智能可以作爲編劇行業的輔助工具,提高創作效率和節省成本。有製片人稱:“我們應該學會與人工智能共存,而非對立。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完成初稿,讓編劇有更多時間關注故事的細節和情感深度。”

美劇電影停拍、整個行業或將停擺

對於演員和編劇們舉行的罷工,代表製片公司和流媒體平臺進行談判的“電影和電視製片人聯盟”(AMPTP)發表聲明,對工會決定表示“遺憾”,並稱罷工可能“導致數以萬計、依賴好萊塢工業的人陷入經濟困難”。

AMPTP代表着亞馬遜、蘋果、迪士尼康卡斯特旗下NBC環球、奈飛、派拉蒙環球、索尼和華納兄弟探索公司等主要電影公司和流媒體公司。

據參考消息報道,由於停工迫近,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在倫敦提前了一個小時上映,這樣全體演員就可以在演員協會理事會宣佈之前走紅毯。

報道稱,即將開始的罷工還給不久之後的第75屆艾美獎蒙上了陰影,本屆艾美獎的提名已經於一天前宣佈。

迪士尼總裁鮑勃·伊格13日警告說,演員罷工將“對整個行業造成非常大的破壞性影響”。

有網友表示,大罷工會影響漫威和迪士尼出電影麼?也有人說,是美國影視業寒冬來了,這幾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似乎沒什麼吸引力了。

多國加緊研究如何監管

據環球網,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行各業的打工族紛紛擔憂未來是否將飯碗不保。彭博社11日報道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多國2000名僱主和5300名員工進行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儘管人工智能的高速發展目前對人類影響有限,但3/5的人擔心人工智能會使自己在未來10年徹底失業,3/4的人認爲人工智能未來將提高自己的工作強度。

“受人工智能革命影響最大的職業是什麼?”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2日稱,國際專家認爲,人工智能革命將使許多工作崗位置於風險之下。據專家預測,法律和金融部門可能受到的影響最大,造成就業機會流失。這些行業的核心功能基於積累的決策經驗,最有可能受到人工智能替代的威脅。

今年6月,歐洲議會投票通過了歐盟《人工智能法案》。下一步該法案將正式進入歐盟委員會、歐洲議會和成員國三方談判協商程序,以確定最終立法文本,該法也有望成爲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法。美國白宮早在2022年10月就發佈了《人工智能權利法案藍圖》;今年3月,美國人工智能委員會發布報告,提出要構建“基於風險的、分佈式的、協調的”人工智能監管治理框架。《歐洲時報》稱,多國之所以要爭當首個立法監管人工智能的國家,是因爲誰是規則的制定者,誰就可能制定對自己有利的規則。這或將對其國家及地區未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編輯|何小桃 杜宇 杜恆峯 易啓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