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鈦媒體

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正式落地。

證監會近日宣佈,正式啓動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公募產品將以固定費率爲主、同時推出更多的浮動費率產品。即日起,新註冊的產品費率、託管費率分別不得超過1.2%和0.2%。需要注意的是,已成立存量基金也包括在內,新政策沒有施行新老劃斷而選擇一刀切。

此後,易方達、華夏、廣發、興證全球等多家頭部公募隨後發佈公告,將旗下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費調至1.2%/年,託管費降至0.2%/年。

具體來看,此次費率改革主要包括六方面內容,一是堅持以固定費率產品爲主;二是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三是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四是降低公募基金證券交易佣金費率,相關改革措施涉及修改相關法規,預計將於2023年底前完成;五是規範公募基金銷售環節收費,預計於2024年底前完成;六是完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披露機制。 

“證監會明確提出‘優化公募基金費率模式,穩步降低綜合費率水平’,標誌着依靠產品銷售'旱澇保收'的盈利模式將要走到盡頭。”招行財富平臺部總經理厲明東向鈦媒體App表示。

截至5月底,公募基金整體規模已達27.77萬億,創歷史新高。管理費是基金公司的最大收入來源,本次下調將會對其經營帶來多大程度的衝擊,券商、銀行等下游銷售渠道是否會受到影響,值得關注。

投資者苦管理費久矣

公募基金行業收取的高額管理費與產品業績虧損之間的矛盾,在近兩年表現得越發突出。

2022年,公募基金產品業績表現慘淡,整體虧損超過1.4萬億元,是2008年以來公募基金虧損絕對數額最大的一年。但基金公司從中計提的管理費卻超過140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以興證全球基金爲例,2022年收取管理費高達37.22億元,但業績表現慘淡。

根據Wind數據,興證全球基金權益類產品規模在200億以上的有兩隻,分別是興全合潤和興全趨勢投資,過去一年淨值均浮虧超過10%。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權益類產品有5只,過去一年最低虧0.12%,最高虧損達14.56%。規模在50億元以上的權益類產品有10只,過去一年最低虧0.12%,最高虧損達26.37%。

長久以來,國內公募基金的管理費率模式以固定費率爲主,即以固定比例計提管理費。

公募基金的固定費率模式的優點在於簡單透明、不激勵基金經理過於冒進,但是過高的固定費率的弊端在於,基金經理往往盲目追求做大規模,而非做高淨值,常年存在的基金經理的“造星運動”正是來源於此。

有觀點認爲,中國的基金是全球費率最高的基金。

美國主動管理型共同基金與指數型共同基金的加權平均運營費率

目前,國內市場約71%的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是在1.5%,根據公募基金2022年年報披露數據統計,權益類基金的平均管理費率爲1.27%,根據資產規模加權後是1.32%。相比之下,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的數據顯示,美國主動權益類基金2021年的資產加權平均費率僅爲0.68%。

在這個意義上,公募降費早已經是大勢所趨。早在2022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見》,着力規範金融服務收費,鼓勵證券、基金、擔保等機構進一步降低服務收費,推動金融基礎設施合理降低交易、託管、登記、清算等費用。

基金公司開啓淘汰賽

管理費是基金公司的最大收入來源,本次下調將會對其經營帶來多大程度的衝擊?

根據Wind統計,截至2022年公募基金全市場費用規模:管理費1458億元、託管費307億元、銷售服務費221億元。目前市場中主動權益基金中管理費率超1.2%、託管費超0.2%的數量佔比分別達93.8%和86.9%。

根據數據測算,費率全面調降後,公募基金市場管理費用規模下降約100億、託管費每年下降約15億,對基金公司營收上的影響幅度較大。

中信建投證券預計,此輪降費對公募基金管理費收入的影響幅度在13.5%-15.5%左右。太平洋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按照2022年的經營數據測算,本次降費對基金公司淨利潤下調的平均值爲27.9%,影響最大的基金公司爲華泰柏瑞基金,淨利潤將下滑近7成,而以貨幣基金爲特色的天弘基金則幾乎不受到影響。

由於本次降費是降低主動權益類基金費率水平,主動權益產品佔比越高的基金公司受影響越大。

長期來看,多位業內人士向鈦媒體App表示,降費可能導致公募基金行業“馬太效應”加劇,頭部機構的投研優勢、規模效應將被放大,而中小機構的盈利空間收窄。“頭部機構少賺幾個億不至於傷筋動骨,但是尾部機構本就靠着管理費勉力維持,將更難以吸引代銷機構,基金規模越來越小,生存將越發困難。”

金鷹基金表示,“短期來看,降費對基金行業最直觀的效果就是公募基金公司的收入減少,規模效應下中小基金公司的競爭環境也會更加艱難。”

渠道方營收縮水,賣方薪酬面臨腰斬

從另一個視角看,一旦基金降費,整個生態鏈條上的機構尤其是代銷機構勢必會受一定影響。

一位非銀行業分析師告訴鈦媒體App,我國基金管理費高企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渠道費用居高不下。爲了獲得更多的渠道,基金公司不得不支付更多的尾隨佣金維護銷售渠道。所謂“尾隨佣金”,就是基金拿出一部分管理費分給銷售渠道,用於維護存量保有客戶。

上述分析師表示,“尾傭比率通常與渠道實力與基金產品相關,針對渠道話語權強的代銷機構(如銀行、支付寶),一些自身渠道能力較弱的基金公司付出的尾傭一度高過70%。可以理解爲,基金公司主要在爲渠道方打工。”

如此畸高的尾佣金也直觀反應出了基金市場“重銷售、輕持營”的局面。

直到2020年10月,基金銷售新規制定了尾傭50%的上限,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這一局面。2022年,1458.89億元的公募基金管理費收入中,計提給銷售渠道的尾隨佣金達413.89億元,佔比仍然高達28.37%。也就是說,整體上公募基金近三分之一的管理費收入是在給銷售渠道打工。

在當前基金降費的大背景下,受到利潤壓縮的機構勢必選擇下調尾傭,渠道方如銀行、三方財富公司等大財富管理生態均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開源證券測算後指出,本次主動權益費率調降預計造成全市場股+混基金平均管理費率降幅12.4%,對頭部三方平臺營收降幅約8%。銀行和券商渠道收入中前端或佣金爲主,影響小於三方。

此外,面臨更大影響的是券商機構,尤其是以“研究換佣金”的券商研究所。

一位頭部券商宏觀分析師向鈦媒體App表示,“部分基金公司向券商支付的分倉佣金已經由萬八直接對摺至萬四,而分倉佣金佔券商研究所營收的絕大部分,基金降費將導致一些券商研究所的收入直接打對摺。整體來看,賣方薪酬面臨腰斬。”

“馬太效應”同樣也會在券商行業顯現。上述分析師表示,隨着基金公司利潤的減少,他們選擇合作券商研究所勢必也會減少,排名靠前的機構影響較小,但排名靠後的機構收入下降一定更加明顯。

東吳證券測算,管理費率調降或致券商席位租賃收入縮水,部分相對依賴機構業務的中小型券商或將遭受較大沖擊。如西南證券、東北證券和長城證券淨利潤分別下降10.49%、8.46%和8.61%。

浮動費率產品受到關注

除了降低管理費之外,浮動費率產品是此次費率改革中的另一個重點,

證監會提到,“在堅持以固定費率產品爲主的基礎上,監管部門將研究推出更多浮動費率產品試點,完善公募基金產品譜系,爲投資者提供更多選擇。”

長久以來,浮動費率產品在我國公募基金市場佔比極低。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收取浮動管理費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僅有69只,佔全市場基金數量比重爲0.6%,合計規模爲914.34億元,佔全市場規模比重爲0.3%。

理財魔方創始人兼CEO袁雨來向鈦媒體App介紹,浮動費率產品有着多種收費方式,比如,按照投資者持有產品份額時間分檔收取管理費,投資者持有份額時間越長,支付的費用水平越低;按照基金管理規模分檔收取管理費,產品管理規模越大,適用的費用水平越低;按照基金業績表現分檔收取管理費,費率水平雙向浮動,收益表現不達約定水平時,管理費水平適當向下浮動,收益表現超越約定基準時,管理費水平適當向上浮動。

一個典型案例是,今年5月,招銀理財推出“招卓價值精選權益類理財計劃產品”宣稱,如果產品當日累計淨值低於1元時,管理人將從下一自然日起暫停收取固定投資管理費。直至累計淨值高於1元后,恢復收取理財計劃固定投資管理費。

“浮動費率產品可以倒逼基金公司、券商、銷售機構等上下游形成一致的盈利導向,即堅持以投資者利益爲核心,以提高投資者盈利概率、提升持有時長爲目標優化產品和收益。”袁雨來表示。

不過也有市場觀點認爲,管理費浮動更像是一種銷售噱頭,而且與業績掛鉤的浮動費率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常會引發風險和爭議,掛鉤業績或導致基金經理採取更冒進的投資策略。

做投顧,需要自我革命

伴隨着基金降費,“上游斷水”,整個生態鏈條上的機構包括基金公司、券商、銀行等上下游都會面臨一定衝擊。整個公募基金行業將向何處尋找“新水源”成爲一個新問題。

買方投顧是監管層着力推動的主要方向。

6月9日,證監會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管理規定(徵求意見稿)》,指出基金投顧業務試點已基本具備轉常規條件,將推動基金投顧業務轉向常規化發展。

如上文所述,目前渠道方包括銀行、券商第三方銷售機構主要靠採用收取“代銷費用”的收費模式,在基金銷售或保有的過程中,抽取基金公司一定的尾傭提成。

而基金投顧則要求,渠道方不是以渠道的角色收費,而是作爲顧問來收費。從向基金公司收費,變爲向投資者收費——銀行券商替投資者挑選基金產品、管理資產,並收取一定的費用。在這種模式下,投顧機構不會干預基金的費率制定,而是站在投資者的角度幫助投資者挑選好的基金產品。

投顧機構收入和客戶的資產管理規模(AUM)掛鉤,在這樣的激勵模式下,投顧機構和客戶的利益是一致的。以此可以改變“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象。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向鈦媒體App表示,基金投顧雖然有着諸多優勢,但對基金公司和渠道方都是更大的挑戰。

一位基金投顧行業高管向鈦媒體App表示,“基金投顧是高投入、長時間的業務,越大的機構往往沒有耐心做長時間的大量投入,但是也只有頭部機構纔有真正入局基金投顧的資本。”

在他看來,對於大機構比如銀行而言,某一業務長期投入但是產出不足,其他部門勢必與其爭奪資源,難以長期持續。另一方面,基金投顧業務要真正想做起來,必須通過提供投顧服務去掙錢,而非通過交易佣金掙錢,“佣金的錢太好掙了,這一轉型非常艱難”。

“機構做基金投顧,需要自我革命。本次基金降費就是一次倒逼的力量。”上述高管表示。(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蔡鵬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繫的,請於上述內容發佈後的30天內進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