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予早期投資更多容錯空間。”

7月13日,在廣州舉行的2023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創投峯會期間,不少業內人士重點關注了“早期投資如何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題討論。

與會嘉賓發言中,重點探討了人工智能(AI)的早期投資,認爲目前創投機構投資時點已經接近研發階段,各方要更着重科技成果轉化,也要給予更多的容錯空間。

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表示,AI在不同行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可以隨時切入大模型。“我相信AI對很多行業都會是一個很大的重做的機會。平時我不戴手錶,但是今天戴着手錶就是我們投的一家企業,我可以用語音呼叫AI給我寫一個段子,類似於這樣的創新,可能會讓很多原來的看起來不起眼的東西重新煥發生機。”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王德保表示,在廣州市重視創業投資和科技創新的宏觀背景下,投資行爲越來越接近投資研發的階段,不過從技術研發出來,再到成爲一個市場化估值的企業形態,中間還是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而且失敗的風險特別高。“我們的做法通常是兩手抓:一手是給團隊以重點項目或技術平臺的方式,提供研發經費的支持;另一手是從投資角度,我們基本上會從零開始給這樣的團隊投資。”王德保也呼籲投資機構和政府在早期基金組建時給予更多的容錯和失敗承受能力。

招商銀行廣州分行普惠金融部副總經理唐乙銘表示,“請大家摒棄找銀行貸款一定要有抵押物的思維。針對科創企業,銀行更關注團隊、產品、技術,也是希望能通過這些短平快的產品,爲早期科創型企業的發展提供賦能。”

“中科創星主要做早期投資,而在本質上是在做科技成果轉化的事情。”中科創星合夥人郭鑫提到,專注於硬科技投資,着重關注技術的稀缺性、團隊的匹配度以及市場的想象空間。對於大灣區整體上在未來科創的發展,他呼籲投資機構與科學家和企業家一起致力於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創新。

萬聯廣生(萬聯證券的股權直投平臺)總經理熊小平認爲,早期項目也有很多共同共性的東西,看早期項目核心看兩點,一個是行業,細分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行業的空間大不大,競爭格局怎麼樣,賽道是否擁擠,門檻壁壘怎麼樣,標的企業以及團隊在行業裏面的領先性怎麼樣,企業的技術指標能否解決實際的問題,能否真正解決下游的痛點;此外,團隊一定要在細分領域有很深的行業或者技術的積累,這些團隊在行業裏面至少要有上萬小時的經驗。

廣州紫爲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友良表示,將自己的創業項目聚焦在3D數字交互領域,並藉助廣州的科教資源和產業實力推動項目的發展,把清華大學積澱的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產業化,把這個平臺能夠遷移到廣州,落地到清華珠三角研究院,通過產學研接駁,收到很多專業、有深度的指導和幫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