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直通車微信公衆號消息,中國外貿正面臨艱難時刻。上半年進出口規模仍在擴大,但5月同比增速已降至0.5%,6月甚至較去年同期縮水。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司長李興乾說,外貿形勢“極爲嚴峻”。

下半年,中國外貿還行不行?

重重考驗

眼下外貿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

有些是經濟性的。疫情雖已過去,但世界經貿復甦依然步履蹣跚。生產、消費、投資三大需求都處於低迷狀態,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已經連續9個月低於榮枯線,主要經濟體的通脹也仍然處在高位,商品消費復甦相對緩慢。外需整體不景氣,中國外貿難以獨善其身。

據世貿組織(WTO)預計,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增幅可能只有1.7%,不僅低於2022年2.7%的增長率,也低於過去12年來2.6%的平均增長水平。

也有些是政治性的。由於美國等西方國家將貿易問題政治化,搞“小院高牆”“脫鉤斷鏈”,訂單和產能被迫向外轉移,正常貿易往來受阻。據中方統計,上半年中美貿易額同比下降8.4%,其中中國對美出口同比降幅達12%,這在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中少有。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稱,這一問題疊加疫情帶來的國際分工調整,對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格局會帶來一定影響。要穩定中國出口的市場份額,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也認爲,受美歐經濟放緩、外部關係嚴峻、產業鏈外遷等因素影響,2023年中國出口前景面臨不小挑戰。

各個擊破

分析人士認爲,重重挑戰之下,中國外貿要成功突圍,需保持理智,各個擊破。

在管濤看來,有些變化系外部不可控力引起,在此情況下應推動貿易投資或經貿關係多元化、分散化,這有助於分散風險。

目前,中國外貿“朋友圈”已日益擴大。上半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速接近兩位數,對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同比分別增長7%和10.5%。

有些挑戰則需出臺更多穩外貿政策,爲企業紓困。如針對外需疲軟,需在幫助企業穩訂單拓市場上下更多功夫。

據商務部消息,今後要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等一系列重要展會,支持企業境外參展營銷,推動加快簽證辦理和國際航線復航增班。

針對產業鏈供應鏈調整,也需打出更多政策“組合拳”綜合應對。商務部稱,今後將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平,動態調整綜合保稅區維修產品目錄,加強貿易風險監測預警,幫助企業積極應對不合理的貿易限制措施。同時,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擴大進口。

突圍有望

官方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有進出口實績的外貿企業已達54萬家,同比增加6.9%。其中,以中小微企業爲主、充滿活力的民營企業同比增加8.3%。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速高於整體6.8個百分點,規模佔中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提升至52.7%。

民企向來以嗅覺敏銳、反應迅速著稱,且在國際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經驗豐富,被視爲外貿的“穩定器”。民企日趨活躍,表明中國外貿活力和韌性正在提升,這是穩外貿的一大底氣。

一些領域積極信號也開始顯現。李興乾透露,對重點外貿行業和企業的跟蹤調研已有一些積極變化,如跨境往來進一步暢通,國際航班數量也穩步恢復;新簽訂單持平或增長的企業佔比在回升;電子信息這些壓力較大的行業,中間品進口在上揚,“這意味着下半年可能會迎來轉機”。

也有學者提醒,在對中國外貿前景抱有信心的同時,還需多些平常心。

過去三年,中國外貿特別是出口在疫情期間取得遠超以往的高增長,這背後有防疫物資、“宅經濟”商品熱賣等諸多一次性因素,並非常態。如以過去的高增速判斷現在的外貿狀態,難免失之偏頗。

從全球來看,數據顯示疫情三年全球貿易的年均增速爲9.7%,明顯高於疫情前2010—2019年2.4%的年均增速。李興乾認爲,疫情期間如此高增長是階段性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在全球貿易整體從“高熱”迴歸常態背景下,中國外貿規模保持穩定已難能可貴。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雲認爲,今年中國進出口以美元計預計將同比增長2%,“這已經是不錯的成績”。

原標題:官方研判形勢“極爲嚴峻”!多重挑戰下,中國外貿還行不行?

編輯:唐文培

責編:廖異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