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熱的AI行情,半導體週期反轉的預期,強強聯合之下,催生一批超級火爆大牛股,更是孕育了一時冠絕A股的佰維存儲(688525.SH)。

7月19日晚間,佰維存儲公告,公司擬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募資總額不超45億元,用於惠州佰維先進封測及存儲器製造基地擴產建設項目、晶圓級先進封測製造項目、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補充流動資金。

在存儲芯片行業龍頭紛紛削減產能開支意欲過冬的背景下,公司此時高調官宣擴產頗有一絲“春來了”的意味。事實上,在此次再融資之前,公司IPO已經融5.23億元,然而現如今距離上市不到7個月,公司再度融資實在令人詫異。

或是投資者不看好公司逆勢鉅額定增,7月20日A股開盤後,公司股價大跌,截至當天收盤,股價收報80.01元,下跌11.08%,總市值344億元。

鈦媒體APP注意到,公司上市以來其股價曾最高一度暴漲至116.66元,漲幅超650%,成爲2023年的牛股之一。然而與之相反的是,上市後業績卻直接上演“變臉術”。如果沒有足夠的業績與當下的股價相匹配,那麼未來是否又是一場炒作過後,一地雞毛?此外,在本次逆勢定增擴產的背後,公司可能還面臨着資金面緊張、產能利用率不足以及是否重複和過度募資等問題。 年度大牛股是如何“煉成”?

資料顯示,佰維存儲主要從事半導體存儲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及服務包括智能終端存儲芯片、消費級存儲模組、工業級存儲模組及先進封測服務。公司於2022年12月在科創板上市,上市後股價取得不俗的漲幅,秒殺一衆A股公司。並且在6月1日,其股價創下歷史新高,報收116.66元,彼時年內漲幅高達650%,被譽爲“2023年最大牛股”。

具體來看,2023年1月至2月期間,公司股價波動較小,維持在二十元左右的價格區間,但進入3月之後,便開啓暴漲模式,一個多月的時間漲幅超320%。

公司股價緣何暴漲?這背後可能主要受ChatGPT、存儲芯片、信創等熱點概念的炒作影響,以及市場對全球存儲行業回暖的樂觀預期。

據悉,3月30日,全球存儲芯片龍頭廠商美光科技首席執行官桑傑·梅赫羅特拉在財報電話會議中表示,AI技術未來將提振芯片行業銷售。並預測內存和存儲市場將在2025年創下新紀錄,此後將繼續超過半導體行業的增長。

此外,鑑於存儲芯片領域的國產化率相對較低,國產替代的空間還有很大。而近段時間,美光在華銷售被審查一事,及包括三星在內的多家存儲芯片製造廠宣佈減少產能的消息,也讓市場對國內存儲類企業充滿無限想象,業內多有點評“這將利好國內存儲公司”。

不過,公司股價攀升的勢頭,在4月11日上交所披露出關於對佰維存儲的監管工作函後有所停滯,但依舊保持高位波動。同日,面對3月27日—4月10日期間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超過100%,及觸發股票交易嚴重異常波動的情形,公司發佈股價交易異常風險提示公告。另外,似乎爲了極力撇清炒作嫌疑,佰維存儲在公告中明確表示“公司產品未涉及ChatGPT等人工智能領域”。

上市後業績上演“變臉術”

4月12日,公司發佈上市後的首份財報讓人大跌眼鏡,直接上演變臉戲法。2022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86億元,同比增長14.44%;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7121.87萬元,同比下降38.91%;實現扣非淨利潤6578.26萬元,同比下降44.37%。

然而,在進入2023年後,這一頹勢不僅沒有止住,似乎還有放大的趨勢,營收淨利雙雙下滑。根據4月25日披露的一季度報告顯示,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滑39.41%至4.25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暴降908.07%至-1.26億元。

實際上,公司業績下滑的情況在2022年第四季度便已經顯現,彼時公司的歸屬淨利潤、扣非淨利潤便均已呈現出虧損狀態。

面對業績“變臉”,公司將原因歸結爲行業處於下行週期。其表示,2022年下半年半導體行業進入“降溫”期,全球半導體存儲器市場需求出現劇烈下降,存儲器價格出現大幅下滑。

而如此表述與其IPO首輪問詢時的信誓旦旦截然不同。在2022年IPO首輪問詢時,上交所針對2018年計提大額存貨跌價準備的情況,要求佰維存儲說明2022年“砍單”情況是否與2018年情況類似,是否需要計提大額存貨跌價準備。彼時,佰維存儲給出的答案是“2022年國內產業鏈應對貿易摩擦等外部衝擊事件的能力大幅提升,公司2022年度預計不會出現類似2018年的砍單情況。”

基本面成色不足

財報顯示,公司的主要收入和毛利來自嵌入式存儲。

而公司嵌入式存儲的直接客戶主要是經銷商,而最終客戶則包括谷歌、Facebook、小天才等可穿戴設備商,以及手機、平板和超薄筆記本廠商等。

爲供應嵌入式存儲產品,公司則需要向主供應商採購NAND和DRAM晶圓,依賴三星、美光、西部數據、鎧俠、英特爾、長江存儲等。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前五名供應商佔年度採購比例爲67.83%。

由上述可知,公司不僅下游強勢,上游也非常強勢並且存在一定業務依賴,面對如此局面,公司可能缺乏議價權。

從行業來看,雖然佰維存儲主要製造的NAND Flash及DRAM存儲器領域,是半導體存儲器中規模最大的細分市場。但是,以佰維存儲目前的能力而言,在整個全球市場中的影響力或許比較小。根據CFM閃存市場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NAND Flash市場規模爲601.26億美元,全球DRAM市場規模爲790.61億美元。合計近14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而佰維存儲2022年29.86億元(約4.32億美元)的營收規模。

哪怕是放在國內市場中,公司的營收規模也難算龍頭。以佰維存儲IPO時進行同行業對比的A股公司舉例,2022年江波龍(301308.SZ)實現營業收入83.3億元,兆易創新(603986.SH)實現營業收入81.3億元。此外,和同行業公司相比,公司的毛利率更顯一般,不僅低於均值,且落後於國產NOR FLASH龍頭兆易創新(603986.SH),也落後於能夠自研閃存控制芯片的羣聯電子。

然而截至2022年末,公司的銷售毛利率進一步下降至13.84%。其中,消費級存儲毛利率減少10.18個百分點至1.77%,工業級存儲、先進封測服務的毛利率則分別減少13.42個百分點、16.4個百分點。

隨着公司的發展,其存貨規模也是居高不下,不僅存在減值風險,在一定程度上也佔用公司的流動資產。而且結合往期數據還發現,2018年—2022年,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爲2469.19萬元、-1.18億元、-2.72億元、-4.88億元及-6.93億元,可見現金流缺口呈不斷擴大趨勢。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短期借款爲17.1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6402萬元,而貨幣資金只有8.6億元,公司可能面臨一定的償債壓力。 IPO募資不到位,逆勢定增45億,是否重複和過度募資?

公開信息顯示,IPO之前,佰維存儲就已經進行過6輪融資。在登陸科創板IPO時,公司本計劃募資額度爲8億元,但實際上募集資金總額約爲6.02億元,扣除7937萬元發行費用後,預計募集資金淨額爲5.23億元,與預計募資額度還有較大差距。

然而,時隔7個月後,公司又計劃定增45億元,而此時金額相比此前的IPO募資額增長7倍左右,屬實驚掉市場的下巴。

據瞭解,在本次定增中,8億元用於惠州佰維先進封測及存儲器製造基地擴產建設項目;12億元用於晶圓級先進封測製造項目;12億元用於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13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至於爲何定增擴產?定增預案顯示,目前公司產能利用率處於相對飽和狀態,爲應對存儲市場潛在增長需求及日益旺盛的產業鏈本土化需要,公司將通過本次募投項目進一步擴大產能。

通過與此前IPO募資項目對比發現,此次定增中“惠州佰維先進封測及存儲器製造基地擴產建設項目”和“研發中心升級建設項目”與此前IPO募資中的兩個項目極爲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在IPO項目中,“先進存儲器研發中心項目”募集前承諾投資2億元,然而實際上只用6586萬元。那麼在上述情況之下,公司是否重複和過度募集?針對上述問題,鈦媒體APP以投資者身份致電佰維存儲,上市公司表示重複募投IPO項目主要想升級這兩個項目,而此前IPO項目“先進存儲器研發中心”費用之所以用的少是因爲實際募集的資金並沒有那麼多。

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擁有芯片封測和模組製造兩個生產模塊,其中芯片封測生產模塊主要用於嵌入式存儲產品的生產及對外提供封測服務,2022上半年的產能利用率降至90.28%,是近年來的最低。同時,主要用於消費級存儲和工業級存儲生產的模組製造生產模塊,其利用率更是連續下滑至63.04%。那麼在產能利用率走低,並且全球半導體的態勢持續表現低迷的情況下定增擴產能,是否合理?對此,上市公司對鈦媒體APP表示,公司結合市場調查,預判未來行業前景較好,至於更詳細的回覆要等董祕或相關工作人員再給出回覆,但是截止發稿並未收到上市公司回覆。

衆所周知,半導體行業屬於技術密集型行業,其業務發展需要技術研發支撐。對此,公司在定增預案中表示,其核心管理團隊中,擁有多位技術專家,能夠確保公司在技術和管理上的顯著優勢。然而,從2022年年報中獲悉,其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履歷與存儲行業研發背景相關的卻非常少。對此,上市公司告訴鈦媒體APP,目前公佈的核心技術人員就三個,但是他們背後還有一些優秀的技術人員,公司對他們很有信心。

據瞭解,公司實際控制人和董事長是孫成思,其畢業於牛津布魯克斯大學商務與管理專業本科,2015年11月至今擔任公司董事長。除佰維存儲外,孫成思直接控制廣州優黎泰克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一家遊艇公司——深圳市藍妮卡遊艇有限公司。從個人履歷來看,孫成思可能沒有多少存儲行業背景。

而公司的總經理、前CEO是何瀚,其主要從業經歷是中信證券高級經理,如果說資本運作經驗可能有,但是要談儲存行業經驗可能就有點欠妥。

在覈心技術人員中,真正擁有存儲行業研發背景的可能僅王燦和徐永剛,不過,他們均爲2020年下半年才入職。

另外還有一名核心技術人員李振華,曾任富士康工程師、研祥智能工程師、天悅雙勝電子來料加工廠研發經理。

綜上所述,若再結合公司2022年4%左右、且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的研發費用率來看,那麼公司未來的存儲業務發展又是否有競爭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