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季度實現盈利的公募基金,二季度卻遭重創。天相投顧統計數據顯示,二季度公募基金產品整體虧損2200.83億元,權益類基金悉數回吐,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艱難“撐起半片天”。

權益固收“蹺蹺板”再現,從基金公司排名和產品基金排名也可見一斑。以固收見長的銀行系基金公司和貨幣基金紛紛走上前列,榜單另一頭則是一衆以主動權益爲主的頭部基金公司和知名權益產品。

“股弱債強”情景重演

雖然二季度A股指數漲跌幅並不顯著,但在結構性輪動的極致演繹下,公募基金顯然“很受傷”。

天相投顧統計數據顯示,二季度公募基金產品整體虧損2200.83億元。其中混合型基金虧損2120.22億元,股票型基金虧損1325.06億元,合計超過3400億元,不但將一季度兩類產品合計盈利的2000億元悉數回吐,而且還多虧損了1400億元。

在此情況下,固收類產品再度成爲盈利擔當。同源數據顯示,債券基金二季度實現盈利729.23億元,相比一季度的785.33億元有所減少;貨幣型基金實現盈利584.15億元,與一季度的546.76億元相比實現小幅增長。

其他類型基金方面,QDII和FOF二季度分別虧損48.42億元和31.67億元,相比一季度均“扭盈爲虧”;商品基金小幅盈利6.34億元,相比一季度的23.42億元也有所減少。

基金公司排名“大騰挪”

“股弱債強”市況下,基金公司的盈利排名相比一季度來了個大轉換,以固收見長的銀行系基金公司紛紛走上利潤榜前列,榜單另一頭則是一衆以主動權益類投資爲主的頭部基金公司。

整體來看,半數左右的基金公司實現盈利。具體而言,中銀基金、博時基金和建信基金分別以32.42億元、29.84億元和22.1億元的盈利排名前三,還有10家基金公司盈利在10億元以上,其中多數是銀行系基金公司。

榜單另一頭,8家基金公司二季度利潤虧損超過100億元,其中絕大多數是以主動權益類投資爲主的頭部基金公司,虧損最多的一家基金公司達389.72億元,其餘公司的虧損都在100億元至186.5億元之間。值得注意的是,結合一季度的數據來看,有2家基金公司二季度的虧損大幅放大,不僅將一季度盈利全部“吞沒”,還多虧了148.69億元和119.76億元。

貨幣基金高光再現

重新回到第一名的天弘餘額寶二季度實現盈利31.2億元,相比一季度的31.58億元基本持平。從盈利排名前二十的基金產品來看,貨幣基金數量達15只,佔絕大多數。

二季度美股的高歌猛進在基金產品中也可見一斑。6只盈利在10億元以上的基金中有3只QDII,均是掛鉤美股納斯達克指數的被動型產品。盈利排名前二十的基金中有5只QDII,其中4只掛鉤美股納斯達克指數,還有1只掛鉤標普500指數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以人工智能爲代表的科技方向二季度非常火熱,但由於“踩對風口”的基金產品規模普遍較小,所以並沒有在盈利榜單上有所體現。只有華夏中證5G通信主題ETF和國泰中證全指通信設備ETF排名相對靠前,二季度分別盈利7.49億元和6.64億元。

與之相對,榜單另一頭擠滿了規模較大的主動型和被動型權益類基金,其中有3只產品虧損超過50億元,均是藍籌方向的知名產品。從主題來看,消費、醫療、港股互聯網、科創方向的產品均有顯著虧損,從一個側面顯示出核心資產方向在二季度的弱勢和市場主線的散亂。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