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交易4週年,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澎湃新聞推出《科創硬力:科創板4週年特別報道》,邀請資本市場頂級專家,一線金融機構負責人,上市公司負責人,回顧設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4年來的得失,展望新起點上,科創板的改革前景。

本期刊出的,是澎湃新聞對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的專訪。

“科創板爲A股市場更好地支持經濟發展,形成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機制起到了良性示範作用”,田軒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作爲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科創板在註冊制發行、市場交易、配套制度、退市機制、權益保障等制度方面不斷改進,有效發揮了市場價格發現功能,併爲其他市場板塊提供了可借鑑的成功經驗。

田軒認爲,科創板定位清晰,聚焦於服務國家戰略導向的高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硬科技前沿企業,爲實體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資本支持。

目前,科創板已經成爲我國“硬科技”企業上市首選地和科技創新企業集聚地,並不斷進行着制度創新和機制完善,形成更加市場化、競爭有序的金融環境,保障“硬科技”企業的長期發展環境,田軒說道。

在談到科創板門檻較高的情況時,田軒表示,註冊制下,以信息披露爲中心,同時科創板定位於服務國家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因此入口端需要設立基本的審覈標準,並聚焦企業“科創”屬性,在此基礎上,以信息披露爲核心,設立多元化的上市發行標準,盡最大可能滿足硬科技企業融資需求。

對於科創板下一步的改革方向,田軒建議,科創板需要進一步深化註冊制改革,堅持科創板市場定位,聚焦高質量科技創新企業,持續完善多元化的上市標準,優化審覈程序。此外,要完善退市機制,明確退市流程的時間節點,優化退市程序,加大退市的執行力度,進一步壓縮功能重疊的退市環節,落實強制退市機制,強化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能,進而形成有進有退、優勝劣汰的市場形態。

以下是澎湃新聞記者對田軒的專訪實錄(略有編輯):

澎湃新聞:科創板作爲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成功完成了全面註冊制改革試點的任務。你如何評價科創板自開市以來取得的成績?科創板對A股有哪些示範性作用?

田軒:科創板定位清晰,聚焦於服務國家戰略導向的高科技創新企業,提供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硬科技前沿企業,爲實體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資本支持。自開市以來,科創板發行逐步實現常態化,目前科創板已經累計完成約550起IPO,總市值約6.9萬億元。市場運行平穩,流動性逐漸提高,併爲高科技創新企業不斷提供融資支持。科創板作爲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試驗田,在註冊制發行、市場交易、配套制度、退市機制、權益保障等制度方面不斷改進,有效發揮了市場價格發現功能,併爲其他市場板塊提供了可借鑑的成功經驗。爲A股市場更好地支持經濟發展,形成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機制起到了良性示範作用。

澎湃新聞:自設立之初,科創板便明確了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請問科創板對於支持科技創新、“硬科技”的成效如何?

田軒:科創板聚集了一大批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企業,持續在制度層面爲科技創新企業開闢更加便利的融資渠道和更加成熟的交易機制,提升投資便利度和國際開放度,不斷爲企業發展提供資本助力。目前上市的500餘家企業,首發融資額約爲8500億元,其中科創板公司超募比例達到了近7成,市場吸引力不斷增強。企業盈利能力不斷提升,科創板營收規模和淨利潤持續高速增長。註冊制下,科創板對企業科技創新與長期穩定發展的支持成效顯著。

澎湃新聞:你如何評價科創板上市公司的“硬科技”成色?其在引領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決“卡脖子”難題方面作出哪些貢獻?

田軒:科創板已經成爲我國“硬科技”企業上市首選地和科技創新企業集聚地,並不斷進行着制度創新和機制完善,形成更加市場化、競爭有序的金融環境,保障“硬科技”企業的長期發展環境。目前科創板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佔比近一半。科創企業研發人員佔比達公司近30%,企業研發投入大幅增長,2022年科創板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合計1312.42億,同比增長32.10%,科技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平均達到16%。整體來看,科創板爲解決新“卡脖子”難題等方面提供了可持續的資本支持,有力地促進了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澎湃新聞: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大幅高於滬深主板,也略高於創業板的水平。但其流動性與活躍度尚不盡如人意,且外資配置比例較低。對此有何看法和建議?

田軒:科創板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上市公司發展潛力較強,但是基本處於需要進一步發展與長期支持階段,在以個人投資者爲主的投資者結構中,目前流動性較低是正常現象,且目前科創板市場對外開放程度有待提升,外資進入通道需進一步打開。下一步需要堅持做好信息披露義務,引導企業發行定價逐漸走向市場化定價,降低市場情緒干擾。持續完善交易機制,拓展金融品種,引導長期資金入市。加大制度型對外開放,引入國際資本,持續推進互聯互通機制的持續擴容。加快健全退市通道,提高退市率,保障市場流動性,同時形成良性競爭機制。

澎湃新聞:數據顯示,科創板IPO過會率爲全市場各板塊最低,側面反映了監管對擬上市公司質地要求較高。你認爲應如何平衡嚴格審覈的監管要求與支持硬科技企業融資的客觀需求之間的關係?

田軒:科創板聚焦於服務國家科技創新產業,對於企業價值評估、政策扶持、資金導向等方面更加聚焦,發行標準更加多元,定價比較市場化,但同時,科創板對於企業的科創屬性具有較高的要求。2023年上半年,IPO過會率約爲67.74%,較2022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8.03%,其中一個原因在於2022年底下發的《關於修改<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的決定》,對科創屬性進行了第二次修訂,提高了上市門檻。同時,針對上市審覈過程中出現的“帶病闖關現象”採取了更爲嚴格的材料審覈標準。註冊制下,以信息披露爲中心,同時科創板定位於服務國家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因此入口端需要設立基本的審覈標準,並聚焦企業“科創”屬性,在此基礎上,以信息披露爲核心,設立多元化的上市發行標準,盡最大可能滿足硬科技企業融資需求。

澎湃新聞:2023年4月,紫晶存儲、澤達易盛因存在欺詐發行等觸及重大違法退市標準,成爲科創板首批退市上市公司。對這一事件有何評價?是否會對“以信息披露爲核心的全面註冊制”構成傷害?今後應從哪些方面入手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這一事件對構建退市制度有何意義?

田軒:紫晶存儲、澤達易盛因存在欺詐發行等被認定觸及重大違法退市標準,成爲科創板首批退市上市公司,並對發行人及相關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採取了嚴格的追責和賠償程序,爲科創板上市企業敲響了警鐘,很好地保障了投資者權益。此次事件不會對“以信息披露爲核心的全面註冊制”構成傷害,反而會進一步強化信息披露的執行,更好地維護註冊制的機制運行。今後需要把好入口端,強化中介機構“看門人”的作用,做好信息披露,加強發行審覈和過程監管。這一事件將會進一步推動退市標準、退市程序健全,以及投資者維權保障機制的完善,強化退市執行力度,加快退市機制的常態化。

澎湃新聞:對科創板下一階段的改革方向有哪些建議和期待?

田軒:下一步,科創板需要進一步深化註冊制改革,堅持科創板市場定位,聚焦高質量科技創新企業,持續完善多元化的上市標準,優化審覈程序;充分發揮中介機構作用,壓實中介機構職責,提升中介機構執業能力與水平;做好信息披露,完善發行人在科技創新方向、行業領先優勢等方面的披露標準,把好市場“入口端”;推進“T+0”交易機制改革,降低投資門檻,拓展投資品種,降低交易約束,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進一步促進提升科創板交易流動性;完善退市機制,明確退市流程的時間節點,優化退市程序,加大退市的執行力度,進一步壓縮功能重疊的退市環節,落實強制退市機制,強化交易所一線監管職能,進而形成有進有退、優勝劣汰的市場形態。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