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22日訊(記者 黃靖斯 劉超鳳)公募基金代銷江湖風起雲湧,券商、銀行及三方機構之間基金保有規模此消彼長的趨勢也愈發鮮明。

7月21日晚間,2023年二季度公募基金代銷保有規模數據最新放榜。相比一季度,全行業權益基金(股票+混合)保有規模表現稍顯弱勢,環比下滑3.34%至5.60萬億元;在固收、債券類產品更爲搶手的情況下,二季度非貨保有規模進一步攀升至8.50萬億元,環比增幅爲3.09%。

從權益保有規模市佔率來看,儘管今年二季度銀行(49.54%)、券商(23.49%)及三方機構(25.35%)依舊三足鼎立,但經過長期的角力互搏,三大陣營中呈現出此消彼長的變動:一是銀行權益保有佔比首次跌破50%關口,而在2021年一季度銀行市佔率高達59.82%;二是券商權益保有市佔率節節攀升,從2021年一季度的16.12%提升至2023年二季度的23.49%,再創歷史新高。

權益保有、非貨保有規模呈現“此消彼長”態勢,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渠道均在發力ETF賽道,ETF規模增加,使得非貨保有規模增長,同時主動權益在收縮,進而導致券商的保有份額提升,而銀行份額下降。”興業證券非銀首席分析師徐一洲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在券商渠道中,中信證券連續三個季度登頂,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是唯二的兩家規模躋身“千億俱樂部”的券商。此外,保有規模跨過500億門檻的共有9家,新增平安證券。

前十券商名單進行了洗牌,招商證券與中信建投位次互換,招商證券躋身權益保有第4,中信建投滑落至第5;平安證券提升至第7;海通證券成功擠掉東方證券進入權益保有規模前十,東方證券則遺憾退出TOP10。

上海證券成爲二季度的最強“黑馬”,權益保有規模增長了31%,而華寶證券、東方財富、東海證券、民生證券、國金證券等多家券商的權益保有規模增幅也超過10%。

銀行的權益保有市佔率首次跌破50%

2023年二季度公募基金代銷保有規模數據最新出爐,共有51家券商、26家銀行、19家第三方銷售機構、5家保險/基金銷售子公司入圍百強。其中,銀行環比減少1家,三方銷售機構增加1家。51家券商中,西部證券新晉躋身百強,而渤海證券被擠出。

今年二季度,前100家基金銷售機構的股票+混合基金保有(也稱“權益保有”)規模達56012億元,環比下滑3.34%,不同渠道二季度的表現相對分化。

券商渠道繼續保持在權益基金銷售的優勢,今年二季度的權益保有累計規模達13160億元,環比增長2.38%,已經連續3個季度權益保有正增長。銀行、三方機構、保險/基金銷售子渠道分別環比增長-5.64%、-4.4%、8.1%。

相比之下,各渠道的非貨基金保有數據均有所增長,二季度非貨公募總保有規模達84995億元,環比增長3.09%。

各銷售渠道中,保險/基金銷售子由於保有規模小,增長相對較高,非貨保有環比增長14.6%。比較亮眼的是第三方銷售渠道,二季度非貨保有規模達29402億元,環比增長5.43%。券商渠道非貨保有累計達15308億元,環比增長4.72%。而銀行渠道環比增長0.49%。

公佈保有規模的兩年半內,代銷江湖已悄然發生變化。整體來看,銀行渠道市場份額下降,僅佔五成;另外的五成由券商和三方佔據,券商渠道市佔率提升,三方銷售機構相對穩定。

首先,銀行渠道的市場份額穩定下滑,今年二季度銀行渠道的權益保有市佔率首次低於50%,達49.54%。而在2021年第一季度,銀行渠道市佔率高達59.82%。

其次,券商渠道權益保有的市場份額從最初的16%提升至23%,穩定增長。三方機構權益保有的市佔率近幾個季度穩定在25%左右。

非貨基金保有規模方面,銀行渠道的市場份額很早就跌破50%。2023年二季度,銀行渠道非貨保有的市佔率爲46.03%,市場份額環比下滑,且是唯一下滑的渠道。相比之下,二季度三方渠道非貨保有規模的市佔率達34.59%,券商渠道的市佔率爲18.01%,保險/基金銷售子的市佔率達1.37%,市場份額均有所提升。

中信連續三季登頂,近七成券商權益規模增長

儘管二季度A股行情仍在築底徘徊,但券商渠道內比拼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的火藥味絲毫未減,多個變化均能看出。

一是中信與華泰間的寡頭競爭依舊看點十足,兩家也持續躋身於保有規模的千億俱樂部。今年二季度,中信證券再度拿下公募基金保有的頭把交椅,權益保有規模爲1372億元,增長4.81%;非貨保有規模達1708億元,增速爲8.51%,這也是中信證券連續登頂的第三個季度。

相比之下,華泰證券在後勁上稍顯乏力,權益保有規模環比增長1.17%至1297億元,非貨保有規模增長5.94%至1517億元。這也意味着,它與中信證券之間的差距也進一步拉大。

二是權益保有規模達到500億門檻的券商有9家,新增1家爲平安證券。具體名單是:廣發證券(824億元)、招商證券(726億元)、中信建投(722億元)、銀河證券(618億元)、平安證券(547億元)、國泰君安(511億元)和國信證券(5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憑藉上半年在ETF業務上的全面發力,平安證券成爲第一梯隊券商中的最大黑馬,權益(10.06%)及非貨保有規模(11.34%)增速雙雙達到兩位數。藉此,平安證券也超越了國信證券及國泰君安,位列權益保有規模券商榜的第7位。

三是對比一季度來看,35家券商權益保有規模實現增長,佔比接近七成,其中9家券商增速達到兩位數。從增幅來看,上海證券成爲二季度的最強勁黑馬,權益保有規模從42億元增至47億元,憑藉31.25%的增速遙遙領先。排名方面,上海證券同樣進步神速,從渠道內的48名躍升至43名,喜提進步最快稱號。

除此之外,權益保有規模環比增速達到兩位數的還有華寶證券(16.67%)、東方財富(13.85%)、東海證券(12.90%)、民生證券(12.50%)、國金證券(10.95%)、國元證券(10.94%)、華安證券(10.81%)和平安證券(10.06%)。

四是12家權益保有規模出現縮水的券商當中,也不乏大中型券商。權益規模退坡最顯著的三家券商爲光大證券(-7.06%)、國信證券(-6.72%)和東北證券(-5.26%),國信證券的排名也因此由第7降至第9。此外,財通證券(-4.55%)、華西證券(-4.24%)、湘財證券(-2.74%)及東方證券(-2.43%)等券商權益保有規模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滑坡。

上海證券成最大黑馬,TOP10陣營明顯洗牌

TOP10陣營位次出現的明顯洗牌,也是今年二季度券商公募基金保有規模激烈比拼的一大縮影。這10家券商中,有6家位次較一季度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招商證券與中信建投位次互換,招商證券超越中信建投成爲權益保有第四名,這也是前者在公募保有排名上的最好成績;中信建投則滑落至第五。

其次是平安證券對國信證券、國泰君安的超越,憑藉權益保有規模兩位數的增幅,平安證券進步兩個位次至渠道內第七,直接取代了國信證券。

再就是東方證券與海通證券之間的比拼,海通證券成功擠掉東方證券進入權益保有規模TOP10陣營,這也是海通證券時隔近兩年再次迴歸前十;東方證券則遺憾告別TOP10陣營。

與此同時,中小券商裏也出現了不少黑馬選手,且名次提升最快的券商當中,基本上都實現兩位數規模增幅。二季度,權益保有名次提升最快的是上海證券,進步5個位次至第43名,上海證券同時也是權益保有規模增速(31.25%)最高的券商。在名次躍升上有較好表現的券商還包括華安證券(+3)、平安證券(+2)、東莞證券(+2)、民生證券(+2)、東海證券(+2)。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季度有16家券商被趕超,名次跌落最明顯的分別是:國海證券(-3)、第一創業(-3)、萬聯證券(-2)、國信證券(-2)和湘財證券(-2)。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年來,萬聯證券權益保有規模排名陷入了節節退坡的境況,從2022年三季度的41名降至今年二季度的48名,接近跌落百強榜單的危險邊緣。

此外,在末位爭奪賽中,渤海證券不敵西部證券,與公募基金保有百強陣營擦肩而過,而這也是渤海證券首次跌出百強名單。西部證券則在幾經浮沉過後,重新回到百強榜上——2022年四季度,西部證券排在渠道內45名,2023年一季度掉出百強,到二季度則回到第51名。

券商渠道集中度較爲穩定

行業集中度方面,TOP100基金代銷機構中,前5家代銷機構的市場份額超過4成,這五家渠道分別是招商銀行、螞蟻基金、天天基金、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前10家渠道的份額接近6成。

據記者統計,權益類公募基金方面,前10家渠道的累計保有規模達23478億元,市佔率達42%;前10家渠道的市佔率達58%;前20家渠道的市佔率達74%。

非貨公募保有方面,前10家渠道的累計保有規模達35363億元,市佔率達42%,與權益保有的集中度一致;前10家渠道的市佔率達55%;前20家渠道的市佔率達72%。

從券商渠道內部來看,權益保有規模方面,TOP3券商的累計市佔率爲27%,TOP5券商累計市佔率爲38%,TOP10券商累計市佔率爲57%,TOP20券商累計市佔率爲82%,以上數據環比無變化。

非貨公募基金保有方面,TOP3、TOP5、TOP10、TOP20券商的市佔率分別爲28%、38%、57%、82%,與權益保有規模的集中度相似,且環比變化不大。

保有規模創新高,券商發力ETF業務勢頭高漲

有意思的是,2023年二季度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的發佈時點正好卡在了週五晚上。在得知自家最新的保有數據後,某頭部券商代銷負責人的第一反應是“可以過個好週末了”,言外之意也透露出,券商在公募保有規模的成績相對理想。

從2021年一季度的16.12%到2023年二季度的23.49%,短短兩年內,券商在權益基金保有規模上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且不斷創下新高。對此,中金公司非銀團隊給出的解釋是,券商表現相對亮眼或主要受益於在場內基金銷售上的獨特優勢。興業證券非銀首席徐一洲也表示認同,他認爲,當前保有規模成績某種程度上就是各券商今年發力ETF的結果。

今年以來,權益與ETF基金規模呈現此消彼長,二季度權益ETF規模環比增速達到10%。緊緊抓住主動管理時代向被動管理時代切換的勢頭,各券商大力發展ETF業務的勢頭持續高漲。

一是ETF實盤大賽成行業標配。據財聯社不完全統計,今年來至少已有18家券商先後舉辦ETF大賽,包括:光大證券、東方證券、東北證券、興業證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華寶證券、長城證券、東莞證券、安信證券、國金證券、第一創業證券、平安證券、中金財富、華安證券、華興證券、東方財富證券、湘財證券。

值得一提的是,在ETF實盤大賽上顯著發力的券商當中,不少也在二季度保有規模上有不錯的增速表現,包括平安證券、華寶證券、東方財富、國金證券、華安證券、東莞證券、海通證券等。

二是打造完整的ETF業務生態體系。典型代表是平安證券,在客羣優勢基礎上,平安證券將ETF工具與買方投顧體系聯手,建立了客戶分層的買方投顧業務模式。平臺端,流量、工具開發、運營資源向ETF場景傾斜,豐富ETF投資信息工具,實盤大賽豐富投資經驗;供給端,建立ETF產品體系、建設ETF投顧服務體系;隊伍端,訓戰結合,培養資深投顧隊伍、塑造IP品牌,指導隊伍開發ETF組合和配置工具等等;內部考覈端,公司將ETF業務納入年度考覈重點組成部分,圍繞ETF持營和保有提升制定了相應的考覈激勵機制。

“從經營結果來看,雖然場外產品增長髮力,但基於場內ETF保有的增長,平安證券上半年繼續維持較高的產品保有增長水平。”平安證券經紀業務事業部產品與財富管理中心執行總經理徐海洋表示。

根據客戶需求有針對性地佈局指數型產品的做法,確實在行業中備受推崇。“上半年主要上架各種指數型基金,來保證客戶體驗的同時,也保持了產品保有規模。”華北某中型券商表示。安信證券同樣提到公司非常重視指數、指數增強類產品的推廣,積極開展面ETF大賽活動。圍繞ETF等品種持續打造和完善服務生態圈,海通證券也表示,將通過整合生態圈內的資源,不斷提高客戶的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實現利益共生、財富共同增長的目標。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