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延續、優化、完善並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新的困難挑戰,急需積極財政政策發力穩經濟,中央明確下半年財政發力重點。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了下半年經濟工作。其中在備受關注的財政政策方面,此次會議指出,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延續、優化、完善並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發揮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

此次會議還強調,要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要堅決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解決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要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恆告訴第一財經,中國經濟雖然持續恢復,但剔除基數後仍有一定下行壓力,宏觀上是總需求不足、微觀上是信心不振,因此有必要加大政策調控力度,從宏觀上採取更加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擴大總需求,從微觀上提振市場主體信心,從全局上防範風險。

根據上述政治局會議部署,羅志恆分析稱,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收入端主要是要延續、優化和完善前期推出的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支出端則要加快地方專項債的發行和使用,穩定投資,促進基建投資企穩回升。

近些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兩大工具,一個是減稅降費等稅費支持政策,通過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另一個是通過大規模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來擴大政府有效投資補短板,對沖經濟下行壓力。

今年中國通過延續調整一批稅費支持政策,並繼續實施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預計全年可爲經營主體減輕稅費負擔1.8萬億元。稅務總局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4689億元。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戶在內的民營經濟納稅人繳費人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過3393億元,佔比超七成,受益最大。

2月13日,在福州市閩清縣辦稅服務大廳,工作人員向企業工作人員介紹稅惠政策。新華社圖

今年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額度爲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了1500億元。

財政部預算司副司長李大偉近日表示,上半年,各地發行用於項目建設的專項債券21721億元,累計支持專項債券項目近2萬個,優先支持國家重大戰略、重大項目建設。其中,用於市政建設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7275億元、交通基礎設施4211億元、社會事業3588億元、保障性安居工程3267億元,對帶動擴大有效投資、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預計,下半年針對小微企業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中國還將出臺一定規模的減稅降費措施。爲支持基建投資保持較快增長,三季度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將全部發完。四季度視實際需要,有可能在現有7399億元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的額度,穩定基建投資資金來源。

羅志恆認爲,收入端減稅降費政策生效的前提是信心充分,否則減稅降費推升債務和債務率,當前宜以支出端政策爲主。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爲3.9%,受制於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行以及專項債發行進度偏慢,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增速爲-21.2%。當前要平衡好專項債項目的收益要求與加快發行的矛盾,核心是儲備有一定收益的項目。

李大偉也表示,下一步財政部將繼續對各地專項債券支出進度進行通報預警,指導地方加快專項債券發行使用節奏,積極發揮專項債券在拉動有效投資中的積極作用,以穩投資帶動穩就業、穩增長,更好發揮專項債券的效能。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預計今年3.8萬億元新增專項債券基本能在前三季度完成發行,從而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拉動有效投資穩經濟。

此次政治局會議強調,要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要提振汽車、電子產品、家居等大宗消費,推動體育休閒、文化旅遊等服務消費。

王青認爲,除了拓展消費場景,優化消費環境,改善消費條件外,財政政策促消費力度也有望進一步加大。這包括各地財政部門發放一定規模的消費券和消費補貼,減免三類大宗消費環節稅費等;中央財政也可能通過增加轉移支付等方式,予以適當支持。

今年6月份,爲了鼓勵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擴大新能源汽車消費,財政部等明確了未來四年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優惠新政,總體延續下支持力度逐年退坡,預計未來四年減免車購稅將達5200億元。

另外,在財政政策方面,政治局會議要“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制定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的新提法,也備受關注。專家認爲,後續將有針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一套系統性、綜合性解決方案。

不久前公開的《國務院關於2022年中央決算的報告》中,財政部部長劉昆談及下一步財政工作重點之一正是有效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上述《報告》要求,進一步壓實地方和部門責任,建立健全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督促省級政府加大對市縣工作力度,立足自身努力,統籌資金資產資源和各類政策措施穩妥化解隱性債務存量,逐步降低風險水平。督促地方強化預算約束和政府投資項目管理,充分開展財政承受能力評估,量力而行開展項目建設,嚴禁建設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脫離當地財力可能的項目。對新增、少報漏報隱性債務和化債不實等問題及時查處、追責問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