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隨着光伏產業鏈上游硅價“腰斬”,下游電池、組件端也從“喝湯”到“喫肉”。

數據顯示,目前已有37家光伏板塊上市公司公佈了上半年業績預告或半年報,其中25家同比增長或扭虧爲盈,而近七成業績預喜公司集中在組件和電池等。其中,包括天合光能(688599)在內,晶科能源(688223)、晶澳科技(002459)等均已交出了半年成績預喜“成績單”。

7月25日,天合光能發佈2023上半年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23年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33.28億元到37.52億元,同比增加162.14%至195.61%;預計歸母扣非淨利潤爲35.03億元到39.27億元,同比增加204.4%到241.3%。

按照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淨利潤17.68億元,扣非淨利潤爲17.30億元計算,二季度天合光能實現淨利潤預計15.6億元-19.84億元,實現扣非淨利潤爲17.73億元-21.97億元,環比實現增長。

對於今年上半年業績的大增原因,天合光能稱主要因光伏組件出貨量和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有顯著增長,以及公司先進產能的大幅提升,大功率210系列光伏產品銷售佔比相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高;受益於公司上游硅片產能的逐步釋放,產品綜合成本進一步下降。同時,公司積極提升管理水平,採購材料、物流運輸等成本及期間費用得到有效控制,使得公司產品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天合光能地處“新能源之都”常州,主要業務包括光伏產品、光伏系統、智慧能源三大板塊,長期位居光伏組件製造商第一梯隊。

在業績預告披露同時,光伏組件出貨榜單也在逐步揭曉,天合光能光伏組件出貨量在行業內也保持在第一梯隊。數據顯示,晶科能源H1全球出貨有望率先超過30GW,天合光能和隆基綠能出貨量預計在27-28GW,晶澳科技出貨24-25GW。前四組件廠出貨量合計超過108GW,佔前十出貨量之和的六成左右,第一梯隊格局保持穩定。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於出貨量提升,其他頭部組件企業業績同樣增長明顯。例如,晶澳科技(002459.SZ)預計上半年實現淨利潤42億元-49億元,同比增長146.81%-187.95%;晶科能源(688223.SH)預計上半年淨利潤爲36.6億元-40.6億元,同比增加304.38%到348.58%。

天合光能的淨利增長,還受益於其一體化佈局。“公司前期在光伏產業鏈的戰略佈局,在報告期內逐步體現成效。”天合光能在公告中稱,其上半年上游硅片產能的逐步釋放,產品綜合成本進一步下降。

去年以來,天合光能開始佈局一體化,今年上半年加速了擴產計劃。

4月18日,天合光能宣佈,擬在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建設年產10 GW新一代高效電池項目及相關配套輔助設施,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

5月29日,天合光能斥資87億元,在四川什邡經濟開發區建設年產25 GW單晶拉棒及配套項目生產基地。

7月,天合光能再出手,擬投資43億元在四川什邡經濟開發區建設年產13 GW單晶拉棒及配套項目生產基地。

天合光能在此次公告中也表示,其在建項目較多,資金投入較大,可能會對公司現金流造成一定壓力,後續將通過自有資金及自籌資金的方式解決資金問題。

今年6月,天合光能拋出109億元定增計劃,用於淮安年產10 GW電池項目,東臺年產10 GW電池項目、10 GW組件項目,補充流動資金及償還銀行貸款。

隨着天合光能硅片端公司青海+東南亞產能逐步投產,預計2023全年自供硅片13GW+,2024年自供超40GW,一體化配套率提升增厚公司盈利,今年2023年底硅片/電池/組件產能預計達50/75/95GW。

在日前舉辦的2023光伏行業供應鏈發展(宣城)論壇上,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表示,光伏上下游產業鏈由過去相對明確的分工到近年來出現了垂直一體化,甚至橫向一體化,導致很多企業構建了更加一體化的體系,造成行業出現新的發展格局。

此外,高紀凡還強調,整個行業已進入“大光伏時代”,行業外的企業跨界跨行做光伏挑戰非常大,新進企業一般還未構建相應的產業綜合能力和全面競爭力,很難應對當前產業高強度競爭。

不難看出,光伏行業的內卷將越演越烈,正經歷新一輪大規模產能投放期,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風險也將引發了市場的擔憂,考驗的不僅是企業本身,更是企業發展背後的一整套供應鏈和生態機制的整合。

(完)

撰稿丨李欣雨

編輯丨佳倩

審覈丨曉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