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外界頻傳意大利考慮退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再續簽相應的諒解備忘錄,並將“幕後主使”指向美國。針對相關輿論,8月4日上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應詢指出,中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是兩國基於歷史文化淵源和現實發展需要作出的正確選擇,極大激發了雙方合作熱情和潛力。一些勢力持續惡意炒作,將中意共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和經貿合作政治化,干擾合作、製造割裂,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損人不利己。

雖然意大利是否續簽“一帶一路”存在變數,但作爲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與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的七國集團(G7)國家,去還是留,意大利現政府應謹慎思量,三思而後行。實際上,挖掘中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潛力符合雙方利益。

爲兩國務實合作搭建了新平臺

2019年,時任意大利總理的孔特選擇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協議,他堅定地認爲這一倡議能夠提振意大利低迷的經濟。

加入“一帶一路”大家庭後,意中雙邊貿易額連續3年創新高,2022年達到近800億美元。今年前5個月,意對華出口大幅增長58%。

意大利加入“一帶一路”極大激發了中意雙方合作的熱情和潛力。意大利先後擔任上海進博會、海南消博會主賓國,衆多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兩國合建大型郵輪,在非洲、中東、拉美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意已成爲最受中國遊客歡迎的赴歐旅遊目的地之一,衆多藝術展演在華廣受歡迎……

中方表示,共建“一帶一路”爲中意兩國務實合作搭建了新的平臺,催生了一系列互利共贏的成果,進一步挖掘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潛力符合雙方利益。

具體來看,兩國產業結構各具特色,自中國進口的高性價比生活消費品和電子產品等有助於抑制通脹,原材料、工業半成品等則是意企控制成本、保持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意大利高附加值產業在國際上競爭力較強,對華出口以機械設備、汽車、生物醫藥、高端服裝等爲主。隨着中國新增需求動能的不斷累積,更多意優質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有助不斷豐富14億消費者的選擇。

意前政要呼籲“不要退出”

即使加入“一帶一路”爲擴大意中經貿合作帶來可視化成果,意大利現政府仍然對“一帶一路”萌生“退意”。究其原因,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表示,中美戰略博弈和歐盟主張對華“去風險”是背景。同時,作爲G7中唯一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美國和歐盟相繼推出了有意針對“一帶一路”的基建計劃,作爲明年G7輪值主席國,“意大利肯定面臨重重壓力。”

此外,意大利政府經常性輪替,在丁純看來,“不同的政黨想法和視野也是不一樣的。”

是否退出“一帶一路”在意大利政壇引發爭論。有意大利外交界人士不久前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表示,關於是否留在“一帶一路”倡議內,意國內正在就此進行討論,還沒有最終結論。

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支持意大利續簽共建“一帶一路”協議。近期來華的意大利國家衆議院前議長皮韋蒂就在北京的一次演講中直言,“作爲一名意大利公民,我希望意大利永遠不要退出‘一帶一路’倡議。”

皮韋蒂指出,在意大利,無論是學者、企業家還是普通民衆,都在不斷尋求並願意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皮韋蒂曾是歐洲第一位女性議長,她表示,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加強意中、歐中之間的紐帶。

倡議受到共建國家廣泛歡迎

意大利國防部長克羅塞託日前公然宣稱,4年前意政府加入“一帶一路”倡議是“草率、魯莽”的決定,因爲大大增加了中國對意出口,卻未能拉動意對華出口。

作爲中意“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前副部長傑拉奇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舉辦期間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坦言,意大利現政府並非想疏遠中國,也非缺乏合作興趣,主要還是“不瞭解”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傑拉奇打趣說:“比如我,我瞭解中國,我知道意大利需要和中國合作。”

推動孔特政府加入“一帶一路”倡議前,傑拉奇曾長期在中國工作和生活。近日在法國舉辦的一場國際研討會上,他再次強調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重大意義:“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共建國家廣泛歡迎,這充分說明該倡議給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作爲當前全球範圍內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之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中國已同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200餘份合作文件,在全球範圍內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爲共建國家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世界銀行統計,中長期看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將幫助全球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