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市場週刊

繼此前頻繁在股東大會露面之後,林園投資董事長林園“沉寂”了一段時間。近日,隨着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中報,其“身影”又開始出現了。據最新內容顯示,林園所佈局的標的屬於醫療行業。

與此同時,作爲萬億級“超級賽道”,醫療行業當前也在被一衆機構佈局。有分析觀點認爲,隨着市場逐步企穩反彈,已經持續超跌的醫療板塊,投資價值正在愈發凸顯。

林園投資現身佈局寶萊特

看中醫療股消費品、剛需屬性

2023年中報披露窗口期,相關投資機構的佈局動向也隨之逐步顯現。其中,部分公司公佈了可轉債的投資者名單,而在一家醫療公司披露的二季度可轉債的投資者名單中,林園旗下多隻基金就出現在其中。

7月28日,寶萊特發佈了中報,此外,其同步披露了報告期末前十名可轉債的持有人情況,具體來看,林園投資227號基金、林園投資恆泰精選1號基金、林園投資228號基金以及林園投資200號基金等均現身持倉。其中,林園投資227號基金持有數量較多爲47630張,持有可轉債金額爲476萬元,其它基金持有可轉債金額也均在300萬元以上(見表1)。

事實上,對於寶萊特的可轉債,林園投資並非在短期介入佈局,而是長期持有。據寶萊特此前披露的信息顯示,其可轉債已於2020年9月掛牌交易,而林園投資則是在此後不久即建倉佈局。數據顯示,2020年9月29日~2021年6月30日期間,林園投資累計買入寶萊轉債共438007張,約佔發行總量20%。且在寶萊特披露的2021年半年報、2021年年報以及2022年半年報中,均有林園投資旗下基金持有可轉債的身影。

可轉債有哪些優點?爲何能被林園重點佈局?從含義來看,可轉債即是可將債券轉換成公司普通股票的債券。而可轉債價值與其股票價格之間具有較強的聯動性。購入可轉債也隱含了對於上市公司股價的未來看漲預期。林園曾明確表示,可轉債“進可攻退可守”,投資可轉債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對於作爲可轉債正股的寶萊特,林園又看中其哪些亮點?從基本面來看,寶萊特主營業務爲醫療器械,主要涵蓋健康監測和血液淨化兩大板塊。事實上,在多年以前,林園就對其投去了關注目光。

曾在2017年,林園談及醫療行業以及對寶萊特調研關注時有觀點表示,“醫療服務本身是一個消費品,具有消費品的剛需屬性,存在着巨大的市場空間。但現在醫療服務企業還沒有形成氣候,沒有哪家企業居於壟斷地位;所以我採取了‘笨人笨辦法’,在行業沒有啓動的時候,每家都做一遍調研,和董事長聊聊天,對銷量做一下估算,然後在現在估值處在歷史低位的時候,做一個全面配置,每一家企業都少量配一點倉位,然後在未來持續跟進,如果有發展速度加快的企業,會逐漸加倉。”

多基金也在加碼醫療

基金經理看中低估值、創新等因素

不久前,公募基金的二季報落下帷幕,據觀察,從同步披露的持倉數據來看,不少基金選擇在二季度對醫療股給與加碼佈局。

具體來看,據基金披露的二季度報告顯示,對不少醫療股被加倉數量超過千萬股,如樂普醫療金域醫學九強生物安圖生物等。另外,對於醫療股,基金幾乎多爲“抱團式”持有,如據基金中報數據顯示,不少醫療股的基金持倉數量超過20只(見表2)。

從具體基金的調倉來看,多隻基金對醫療股的加倉幅度較高,且有基金則將醫療股納入其第一大重倉股。

以中歐養老混合基金爲例,據該基金披露的二季度報告顯示,其對心血管器械公司樂普醫療加倉1180.56萬股至2874.53萬股。截至二季度末,持倉市值爲6.5億元,在該基金的權重位次由一季度的第五上升至第一。

再如匯添富醫藥保健混合基金,據其披露的二季報顯示,對醫學診斷公司金域醫學加倉168.45萬股至379.46萬股。另外,易方達醫療保健行業混合基金、國泰醫藥健康股票基金也均對相關醫療公司加碼佈局,兩者二季度分別加碼眼科醫療器械公司愛博醫療87.02萬股至218.46萬股、加碼家用醫療器械公司可孚醫療155.40萬股至239.85萬股。

基金公司披露的二季度“小作文”中可以發現,其對醫療股的佈局主要關注低估值優勢以及行業創新等因素。

如中歐養老混合基金表示,報告期內,減持了期間估值顯著回升、未來預期風險回報比下降的電子傳媒類公司的頭寸比例,增持了部分估值處於低位的醫療、消費、製造相關的公司,這樣的再平衡將使整體組合的長期風險收益比處於更爲優化的狀態。

匯添富醫藥保健混合基金有觀點指出,國內醫藥政策釋放了比較明確的修復信號,特別是對創新的鼓勵和支持,因此進一步增持了創新藥、創新器械等相關資產。此外,當下正在看到一些長久期資產現階段成了冷門行業,這可能也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投資機會。

醫療股中報扎堆預喜

市場端需求持續恢復中

近期,市場低位反彈,各大板塊迎來上漲,醫療板塊也並未缺席。自7月以來,不少醫療股迎來了可觀的區間漲幅。如通策醫療尚榮醫療佰仁醫療歐普康視等漲幅均超過10%。

醫療股在當前展開反彈,是建立在此前持續調整基礎上的。從醫療板塊的整體估值情況來看,中證醫療行業最新估值(TTM,整體法)約爲32倍,對比此前的估值高點呈現顯著縮水,如相較於2020年6月超過90倍的估值高點縮水達6成(見附圖)。而目前,不少醫療股估值已降至10倍~30倍區間。

近來,有關醫療領域的利好政策也在不斷出現,如有關“十四五”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通知於近日發佈。長期以來,醫療領域的國產替代持續推進,而該政策將有利於進一步推動大型醫用設備的國產替代,從而對醫療領域相關公司構成利好。

在當前節點,部分醫療股已正式發佈中報,另有部分則已發佈中報業績預告,且不少公司業績預增。如在統計的近180只醫療股(醫療器械、醫療商業與服務)中,35只已發佈中報預告,其中23只業績預增上限爲正值,佔比超過6成(見表3)。

醫療企業業績預喜與行業需求回暖、消費復甦等有較大關聯。如業務涉及醫美領域的昊海生科,其中報業績預增上限爲209.73%,據其表示,業績增長與產品銷量、收入大幅上升有關,特別是醫美玻尿酸產品的銷售情況表現良好;康復醫療器械公司翔宇醫療中報最高預增174.97%,據其稱,業績預增與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解除以及康復醫療市場需求增長有關。另外,中報業績最高預增109.42%的眼科醫院光正眼科也有相似觀點,其表示,業績預增與外部社會經濟環境好轉、眼科等業務市場需求向好有關。

分析機構對醫療行業持有樂觀觀點。如國泰君安有觀點指出,預計下半年國內醫療市場復甦強勁。基數效應逐步填平後,需考慮增速的均值迴歸,即迴歸自身景氣度趨勢。當前大部分子行業估值已從2021年前的PEG>2迴歸至PEG≈1,原因是市場風險偏好下降和對此前偏樂觀預期的下修。估值泡沫基本出清疊加預期迴歸,爲後續個股散點化行情創造較好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