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曾於2020年籌劃在科創板發行上市的江蘇艾森半導體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艾森股份”),時隔兩年後於2022年10月披露招股書,正式啓動科創板IPO。然而,該公司尚處IPO審覈階段,其募投項目之一卻已經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正處於產能爬坡階段,引發市場關注。近日,艾森股份已披露二輪問詢的回覆,但其募投項目問題仍未打消市場疑慮。

《經濟參考報》記者注意到,艾森股份將兩年前籌劃上市時確定的項目作爲此次衝刺科創板IPO的募投項目,並擬將募集資金置換前期投入,其原因及合理性、募投項目技術先進性等遭上交所質疑。此外,艾森股份業績也面臨壓力,公司2022年營業收入增速明顯放緩,2023年上半年公司營收淨利雙降。

上半年營收淨利雙降

艾森股份主要從事電子化學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公司圍繞電子電鍍、光刻兩個半導體制造及封裝過程中的關鍵工藝環節,形成了電鍍液及配套試劑、光刻膠及配套試劑兩大產品板塊佈局,產品廣泛應用於集成電路、新型電子元件及顯示面板等行業。

根據招股書及問詢回覆材料,2020年至2022年(下稱“報告期”),艾森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0875.05萬元、31447.88萬元和32376.63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8.41%、50.65%、2.95%。2022年受消費電子產品終端市場疲軟的影響,第三、四季度收入佔比有所下降;2020年、2021年公司電鍍液及配套試劑和光刻膠及配套試劑產品收入增速分別爲13.54%、37.56%,低於可比公司平均水平20.65%和63.10%。公司稱,2022年度營業收入增速放緩,主要系受到2022年下半年國內半導體行業景氣度下降的不利影響。

而從2023年上半年的情況來看,公司營收淨利雙降。2023年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5402.88萬元,同比下降15.73%,降幅較2023年一季度有所收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150.63萬元,同比下降25.40%。

公司稱,2023年1-6月,公司營業收入下降較多,主要系錫價下跌導致錫球銷售收入下降較多所致。2023年1-6月,公司錫球產品銷售收入4122.96萬元,同比下降39.05%。剔除錫球收入,2023年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279.92萬元,同比下降2.03%,與行業變動趨勢保持一致。

除收入波動外,艾森股份報告期內持續爲負的現金流情況也被上交所關注。報告期各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爲-4399.96萬元、-10862.56萬元和-4849.72萬元,持續爲負主要系部分客戶使用票據結算所致。而同行業可比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不存在連續爲負的情況。艾森股份對此解釋稱,與可比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的差異主要因票據因素所致,例如對於收到票據的處置方式不同等。

超量生產情況屢現

記者注意到,艾森股份報告期內電鍍液及配套試劑中多款產品均存在超量生產情況。如祛毛刺液的批覆產能爲480噸,2020年及2021年,公司該產品的產能分別達到705.62噸、880.52萬噸,遠超其批覆產能;直至2022年,該產品產能降至418.36噸,在批覆產能範圍之內。報告期內,除油劑、去氧化劑、電鍍液等主要產品的產能一直超過批覆產能。

這也引起了上交所對於艾森股份經營合規性的關注。上交所在一輪問詢中要求公司結合超量生產的產品種類、超產能情況、持續時間、造成的影響,說明報告期內持續存在的超量生產行爲是否需要補辦相關環評、投資等手續,相關證明出具主體是否爲有權確認主體,是否構成重大違法違規行爲;結合與超量生產相關的法律法規規定,說明公司可能面臨的潛在行政處罰風險,是否對本次發行上市構成實質障礙。

艾森股份稱,公司“年產祛毛刺溶液400噸等產品項目”存在建設規模調整且超過原備案建設規模20%的情況,根據《江蘇省企業投資項目備案暫行辦法》應當告知備案機關並申請重新備案。公司曾於2020年10月向蘇州市行政審批局提交“年產祛毛刺溶液400噸等產品項目”擴產重新備案申請,但由於太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公司所在地崑山千燈鎮精細材料產業園區規劃問題,前述備案申請未獲得蘇州市行政審批局的受理。爲解決該等問題,公司子公司艾森半導體材料(南通)有限公司(簡稱“南通艾森”)已於江蘇省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年產12000噸半導體專用材料項目”以承接“年產祛毛刺溶液400噸等產品項目”的產能,且公司的崑山工廠已於2022年8月開始停止超量生產行爲,並將崑山工廠後續年度的產能控制在批覆產能範圍內。

實際上,爲解決超量生產的“燃眉之急”,艾森股份早早籌劃新建“年產12000噸半導體專用材料項目”。艾森股份表示,子公司南通艾森已於江蘇省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建“年產12000噸半導體專用材料項目”,承接崑山工廠產能,通過新建產線徹底解決超量生產問題。截至2023年3月,南通艾森“年產12000噸半導體專用材料項目”已完成竣工驗收。

“公司已通過停產、新建產線的方式徹底解決超量生產問題,公司因曾經存在的超量生產行爲受到行政處罰的風險較小,且其超量生產事宜不構成《證券期貨法律適用意見第17號》規定的重大違法行爲,不會構成本次發行上市的實質性法律障礙。”艾森股份表示。

募投項目技術先進性遭質疑

前述“年產12000噸半導體專用材料項目”正是公司此次衝刺科創板IPO的募投項目之一。艾森股份此次IPO擬募集資金71076.83萬元,用於年產12000噸半導體專用材料項目、集成電路材料測試中心項目、補充流動資金三個項目。

具體來看,公司於2020年籌劃在科創板發行上市,2020年9月3日,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上市相關議案並確定南通艾森“年產12000噸半導體專用材料項目”爲公司該次發行上市的募投項目,後因上市計劃推遲,2022年6月召開董事會確認將兩年前的項目繼續作爲本次發行上市的募投項目。截至目前,該項目累計投入約1.6億元,擬將對2020年9月董事會審議之後的資金投入使用募集資金置換,項目所在的南通新廠尚未完成環保和安全的驗收。

總結來看,上交所在一輪問詢中重點關注了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公司將兩年前的項目作爲本次募投項目的原因及合理性;二是募集資金置換的確認時點是否符合募集資金管理的相關規定;三是兩年前確定的募投項目是否仍具有技術先進性等。

“公司本次繼續以2020年9月確定的項目作爲募投項目主要系基於公司經營需要以及投資者利益保護的考慮,且履行了必要的審議程序,具有合理性。”艾森股份回覆稱,公司董事會、股東大會於2020年9月審議通過的發行上市方案與2022年6月審議通過的發行上市方案爲同一次上市,不存在兩次募集資金置換。公司以2020年9月董事會召開日作爲先期投入起始置換時點符合相關規則的要求,且存在同類型市場案例情況,公司確定的先期投入起始置換時點具有合規性、準確性。

針對募集資金置換問題,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發行人決議一個項目由募集資金投入,因爲審覈週期不確定,項目的實施不能等太久,爲抓住市場機會,公司可能先自籌資金投入項目規劃,然後等募資到位置換前期自籌投入資金。但若置換時點選取不當,最大的風險因素是公司之前自籌的資金成本。如果項目產出不及市場預期,那就是公司自己承擔風險了。

就艾森股份這一案例而言,王驥躍認爲,該公司並不是因爲審覈時間的問題導致項目資金來不及投入,而是公司自身的問題。他表示,如果項目都投完了,2022年申報時公司還在用兩年前的項目,似乎並不合理,而且也體現出公司沒有新項目。

上交所在二輪問詢中也再次提出了質疑。繼首輪問詢中要求艾森股份說明其兩年前確定的募投項目是否具有技術先進性後,在二輪問詢中,上交所追問公司募投項目的應用領域、目前的建設進度,說明募集資金投向是否符合“重點投向科技創新領域”的要求等。

艾森股份表示,截至2023年7月,“年產12000噸半導體專用材料項目”已經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正處於產能爬坡階段,未來將根據產品驗證情況完成新產品的產線建設。“集成電路材料測試中心項目”目前仍處於工程建設階段。

公司稱,南通艾森“年產12000噸半導體專用材料項目”在規劃前期已進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和技術先進性論證。項目圍繞推進高端電子專用化學品規模化生產,採用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工藝技術,自動化程度高,產品質量優良,工藝技術可靠,節能效果明顯,具有技術先進性。同時,募集資金投向中的電子材料主要應用領域包括傳統封裝、先進封裝、晶圓製造、顯示面板及高端電子元件,均符合募集資金“重點投向科技創新領域”的要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