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新京報評論

一個“治病救人”的醫療行業,自身更要做到“乾淨”“健康”,而不是污泥濁水,混沌一片。

文 龍之朱

據中國基金報報道,近期已有多場醫藥學術會議延期或取消,集中發佈通知宣告延期。儘管會議延期的原因各異,但業界大都認爲與近期開展的醫藥反腐行動有關。因爲,從以往通報的商業賄賂案件細節來看,藥企通過舉辦學術會議,存在以會議贊助費、專家講課費、培訓費等方式爲行賄披上“合法外衣”的情形。

一場全國性的醫藥反腐行動正在展開。

早在7月28日,中央紀委監委就發佈消息,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動員部署視頻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將深入開展醫藥行業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的系統治理。緊盯領導幹部和關鍵崗位人員,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集中力量查處一批醫藥領域腐敗案件。

此前,中紀委官網已發佈消息,刑法修正案(十二)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審議。草案加大了對行賄犯罪的懲治力度,增加懲治民營企業內部人員腐敗相關犯罪的條款,也完善了此前容易通過單位行賄、個人行賄之間區別規避處罰的漏洞。

政策信號如此明確,雷霆風暴如期而至,這讓很多人對接下來的行動充滿期待。畢竟,一個“治病救人”的醫療行業,自身更要做到“乾淨”“健康”,而不是污泥濁水,混沌一片。

民衆苦於醫療腐敗久矣。一直以來,一些地方醫藥購銷領域灰色交易、腐敗行爲屢禁不絕;一些醫護人員收受“紅包”,與“醫藥代表”勾肩搭背牟取利益;一些藥企也通過舉辦會議,以贊助費、講課費、培訓費等方式大肆行賄。所有這些,均轉嫁爲醫藥“成本”,推高了民衆的就醫費用。

與以往不同,從公開信息看,此次醫療反腐雖說立足於“三全”: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但指向明確,路徑清晰,重點突出,比如盯緊“關鍵少數”,找準“新型病症”,查受賄亦查行賄等等。可以說,只要找準了這些關鍵的風險點,就可迅速生效,剷除一大部分腐敗隱患。

以“關鍵少數”而言,如今的醫院規模越來越大,各種管理權限集中在“一把手”,不管是醫療設備採購,還是基建工程、信息化建設,均存在較大的操作空間,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督,很容易異化爲“一把手”說了算,滋生各種腐敗。

今年1月,山東省紀委監委發佈消息,濱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原黨委書記、院長侯月智就因違規干預和插手工程建設、醫療設備採購項目招投標活動等被開除黨籍和公職。而據不完全統計,從年初到現在,全國已有至少155位醫院院長、黨委書記投案或被查。這一數字是去年全年的兩倍多。

再說“新型病症”,醫療行業的產業鏈長,專業性也強,這也對監督執紀形成不小的挑戰。此前有媒體報道,實行“兩票制”和集採後,藥品、醫療器械中間環節賺差價的問題有所緩解,但一些藥企又轉向虛高價格採購原料藥,夥同經銷商套取資金用於賄賂。

據國家醫保局2022年8月通報,2017年至2021年5月,廣州3家藥企與下游50多家藥品代理商串通,對87種藥品用虛高價格採購原料藥的方式套現,並向下遊代理商轉移鉅額資金,其中部分資金用於行賄醫務人員或特定關係人,開展藥品違規促銷。

此次醫藥反腐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查”,也有助於源頭治理,從根本上淨化醫藥領域的不正之風。鑑於當下很多所謂的“學術會議”存在利益輸送的嫌疑,風暴一起,很多學術會就暫停了,還有甚者,不少醫藥羣都解散了。有媒體調查覈實,近日,有包括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陝西醫學會、廣西醫學會等8家舉辦方發出相關學術會議延期的公告。

醫藥領域腐敗問題直接危害國民生命健康,若不及時遏止腐敗之風,不僅會敗壞醫藥行業的風氣,加劇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也會部分抵消經濟社會發展帶給民衆的紅利。對此,必須重拳出擊,嚴肅整治,還民衆一片淨土。

一方面,要及時總結這一輪醫藥反腐中一些好的做法,將其固定下來,使之常態化,形成長效機制,長久發力。既然這個領域的腐敗有一個長期形成、演化的過程,則治理也就不要指望一蹴而就,而是要立足長遠,長治久安。另一方面,針對“一把手”,要強化監督,並推動實行輪崗制度;針對污點醫護人員,不妨探索建立“醫療衛生系統行賄、受賄不良記錄數據庫”,建立和完善對行賄人、受賄人的從業禁止處罰制度。

醫療衛生事業關乎每一個國民的民生福祉,也牽涉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期待這一輪反腐行動,剷除多年積累的沉痾痼疾,交出一份讓公衆滿意的答卷。

撰稿 / 龍之朱(媒體人)

編輯 / 劉天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