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信達證券逼近跌停,哈投股份跌超8%,華鑫股份、西南證券、太平洋跌超7%。

行情行至當下,進入分歧的時間點,是反彈還是反轉?華寶券商ETF(512000)基金經理豐晨成發表最新解讀。

1、本輪行情是政策預期市,應重視持續性

2022年以來券商指數的反彈不會超過20%,而像2019年初和2020年7月的脈衝式的上漲,券商指數都漲了40-50%,從2023年7月25日到8月4日,券商板塊9個交易日漲18.7%,相對滬深300指數(3972.6102, -17.54, -0.44%)超額13個百分點。8月4日券商交易量1534億,佔全市場14.6%成交,歷史數據上看,上一次見到這樣的盛況還是2014、2015。如果認爲是整體弱市環境的行業反彈的話,券商成交佔比過大,門庭若市是否是見頂信號?

需要看到,與過去幾輪行情中的純風險偏好驅動完全不同,本輪行情是政策預期市,應重視持續性。回首2018年10月-2019年3月(從民營經濟座談會政策底到經濟底確認),那時券商板塊首月上漲28%,總漲幅近90%,總超額超60個百分點。“活躍資本市場”是高層的定調,政策不會缺席。

2、利好政策密集落地之前,成交沒過萬億元的市場反而可能是安全的

7月24日政治局會議首提“活躍資本市場”;7月25日證監會指出“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綜合施策”;7月31日國常會再提“活躍資本市場”,8月2日至今多家官媒接連發文宣導。政治局會議清晰定調之後,各項積極政策在政策密集落地之前,成交沒過萬億元的市場反而可能是安全的。7月兩市日均成交額8462億元,對照一下年內較爲活躍的4月日均是1.14萬億元,市場成交額沒有顯著的提升,說明後續仍會有政策預期,從博弈的角度,對現階段想配券商的投資者而言,在市場成交量還沒明確上臺階之前,板塊仍處在風險偏好修復、政策預期逐漸升溫的“蜜月期”,重大政策有望梅止渴的效果,短期內都不能輕易證明或證僞,越是猶豫的市場有可能越是安全的。

3、中報業績可能是新的券商股催化

板塊今年重要邊際變化:一是券商股上半年定增和配股融資爲0,但活躍資本市場需要券商發揮資本中介職能,未來有望放鬆券商的槓桿約束;二是外延併購成爲存量上市券商做大做強的最快方式。三是資本市場的投資端改革目前是起點,這是板塊中長期向上的重要前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