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戴晶晶

“預計風光發電佔比將從2020年的9.3%,提高到2030年的22.5%;煤電佔比將從2020年的61.3%降低到2030年的47.5%。”

8月8日,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主辦、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協辦的“電力低碳轉型年會2023”在京舉行,併發布三個報告。其中,《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路徑研究》(下稱《報告》)對新型電力系統的“三步走”戰略和發展路徑進行了研究。

上述報告是在中國能源研究會主辦的“電力圓桌”框架下對應研究課題的成果。

《報告》進一步預計,到2045年,中國的風光發電和煤電佔比分別爲43.3%和23.4%;到2060年,風光發電佔比將繼續提高至62%,煤電降至4%。

此外,《報告》指出,2030-2045年中國電力系統將進入系統變革階段。在該階段,風電發展應逐步轉向以區域內就地消納利用爲主,支持海上風電實現跨越式發展;光伏發電逐步轉向光儲充一體化供電、光伏直流微網供電等就地利用方式。

2022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12.13億千瓦,歷史首次超過全國煤電裝機,約佔全國發電總裝機的47.3%。

2021年3月,中央財經委第九次會議首次提出構建“以新能源爲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在此構建進程中,風光是絕對的主力軍。根據第三方機構CINNO Research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項目投資金額高達5.2萬億元人民幣(含臺灣地區),其中風電光伏投資金額約2.5萬億元,佔比達46.9%。

“中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已進入全面加速推進階段,風光裝機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中電聯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在會上提及,但電力系統建設仍面臨着艱鉅的任務,電力系統的雙高甚至多高特性更加凸顯,關鍵技術亟待攻關突破,調節型、支撐型資源的成本疏導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電力系統的雙高是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由於可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隨機性、波動性、分散性特點,接入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將導致電源側波動性增加。此外,新能儲能、柔性直流輸電等主體和技術不斷應用,電網形態複雜化,也對系統運行造成一定壓力。

“在發展約束方面,風電光伏終端和場景結合有很多部署,但這對用地空間都有一定要求。現在各種用地約束已經凸顯了。”在當日會上的分論壇上,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新能源研究院主任工程師李少彥指出。

風能和太陽能能量密度低、對土地需求高,尤其是在經濟發展集中的東部地區,很難有大規模土地支撐風光建設。

李少彥同時表示,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也是一大挑戰,這需要系統調節能力的硬件和軟環境的雙提升。

“硬件方面,比如靈活的支撐調節電源的部署,其能力決定了整個系統消納的潛力。但當前調節性資源總體不足,新能源大規模發展受約束。”她提及,經濟激勵等政策機制決定了消納潛力能否被充分發揮。

由於“西電東送”、“北電南送”規模仍將擴大,傳統遠距離輸電方式也面臨較大壓力。截至目前,中國今年已開工四條特高壓直流工程。8月8日,國家電網哈密送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建設,這是中國首批沙戈荒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外送工程之一。

李少彥表示,即使技術在不斷進步,多回直流密集饋入引發系統連鎖故障風險和受端電網承載能力等壓力客觀存在。

此外,新能源收益保障也面臨問題。“從原先固定的上網電價到進入電力市場交易後,新能源低邊際成本以及大發時段的高供給會導致低電價,比如山東五一時期產生的負電價,以及各省風電光伏在現貨市場交易中出現電價明顯低於基準電價的情況。”李少彥指出,需要探討未來如何保障收益,從而保持市場投資積極性。

今年“五一”期間,山東電力現貨市場有兩天共出現了連續22個小時的負電價,刷新了國內電力現貨市場負電價持續時間紀錄。

李少彥認爲,在政策與市場機制方面,要通過中長期交易、差價合約等保障新能源發電基本收益,通過參與現貨市場保障其消納能力,通過容量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等等保障支撐新能源發展相應的靈活調節主體的調節能力發揮。

“最後是建立環境權益市場。碳市場也好,綠證綠電也好,都是爲了保障新能源發電的環境權益。新能源在現貨市場中的低電價能在環境市場中得到一部分兌付,最後才能平衡地發展。”她稱。

楊昆也表示,爲積極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要不斷完善相應體制機制,促進電碳市場協同,加強電力系統標準與數字化應用的統籌協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