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深海區消息,正如《印度快報》的報道,印度據此想要複製既往的成功,恐怕並不容易。

爲了實現“印度製造”的夙願,印度政府又出狠招了。

近日,印度政府突然發佈公告,宣佈將限制個人臺式機與筆記本電腦的進口。除非取得許可證,否則印度境內企業及個人將無法再購買產自國外的個人電腦。

這種以行政令和市場壁壘強行推動本土製造的舉措,令全球電腦企業措手不及,且中國企業受到的影響尤爲明顯。據彭博社報道,目前蘋果、三星和惠普等企業已經暫停了向印度出口個人電腦。

印度政府很快就會發現,這種損人不利己的短視行爲無法承載他們的“印度夢”。

損傷中企市場份額

當地時間8月3日,印度政府突然發佈個人電腦進口限制令,並聲稱立即生效。由於市場反應過大,時隔一天後,印度政府又宣佈了爲期近3個月的過渡期,允許企業在11月1日前照舊進口相關產品,並申請進口許可證。

對於這項禁令,印度電子行業協會前總幹事阿里·阿克塔爾·賈夫直言:“此舉旨在推動印度製造業發展。這不是輕推,而是強推。”

需要說明的是,印度作爲全球個人電子產品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幾乎沒有獨立生產與製造個人電腦的能力,僅能依託惠普和戴爾等外國企業進行有限的本土組裝。

聯想等中國電腦品牌在印度擁有巨大市場份額。圖源:economictimes

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國務部長錢德拉塞卡稱,莫迪政府新規的目標在於“確保獲得值得信賴的電腦硬件和系統”,並減少對進口產品的依賴。

全球分析公司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印度大約65%的筆記本電腦等個人電腦產品依賴進口。其中,中國企業產品所佔的比例很大。

根據印度商業和工業部數據,近5年以來,中國佔印度進口各類個人電腦產品的比例穩定在75%左右。在2022年印度臺式和筆記本電腦的各品牌市場份額裏,前五名分別是惠普、聯想、戴爾、宏碁與華碩,其中三家爲中國企業。在2022年印度平板電腦市場中,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三星、蘋果和聯想。

今年前5個月,中國筆記本電腦累計出口294.20億美元,出口額排名前五的國家/地區分別爲美國、荷蘭、德國、日本、印度。

難以複製手機路徑

進口限制令出臺後,印度本土電子企業備受鼓舞。市值超過25億美元的迪克森科技一週以來股價已漲超10%。

印度政府的這一做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印度此前吸引智能手機制造落地的“套路”:莫迪政府上臺後,一方面對進口智能手機加稅,另一方面對外資採取“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鼓勵外國智能手機品牌在印開設工廠。

數年以來,爲搶佔印度巨大的市場份額,從蘋果到華爲,從小米到OPPO,中外智能手機廠商紛紛在印投資設廠。然而,在這些廠商與印度市場緊密捆綁後,印度又屢屢揮舞稅收或准入大棒,對外商尤其是中資企業進行打壓。

印度此番收緊個人電腦進口,明顯想要故伎重演,意圖靠自身龐大市場的“餌”再釣“大魚”。但印度政府計劃2026年實現3000億美元的電子產品產值的目標,推動印度成爲“全球電子製造業中心”,面臨不少現實阻礙。

印度渴望複製發展智能手機制造業的成功,圖爲小米印度工廠。圖源:indiatoday

首先,印度政府雖然通過高關稅與市場壁壘顯著提高了智能手機與智能電視的本土化生產產量,但是電腦生產的複雜程度遠非前兩者。印度的管理水平能否支撐電腦的本土化生產,有待觀察。

其次,印度電子產品製造仍停留在較爲初級的組裝階段,不少電腦零部件都是由中國企業生產和提供的。印度政府強推進口限制令,實際上有可能損及其本土企業的正常發展。

再次,雖然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正在重構,但產能轉移的對象並非只有印度。印度“外資墳場”的名聲遠揚,外國企業對印度市場再心動恐怕也會望而卻步。

正如《印度快報》的報道,印度據此想要複製既往的成功,恐怕並不容易。

原標題:“外資墳場”印度故技重施驅趕電腦廠商“入場”,這回中企還會上當嗎?

編輯:楊雁琳

責編:廖異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