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管新規正式落地一年半的時間裏,銀行間理財市場彷彿經歷了一個“輪迴”,從去年初銀行理財市場急劇膨脹導致存款搬家,到今年上半年理財市場資金重回存款,作爲資管市場重要一極的銀行理財規模在六月末出現被公募基金超越的格局。

8月4日,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3年上)》(下稱“報告”),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全國共有265家銀行機構和30家理財公司有存續的理財產品,共存續產品3.71萬隻,較年初增長6.88%;但存續規模卻大幅下降至25.34萬億元,同比降幅達13.07%,這也是自去年以來銀行理財規模再度出現收縮;與此同時,上半年公募基金市場規模達到27.69萬億元,在資管市場佔據C位。

“6月份理財規模大幅下滑是因爲商業銀行面臨季末考覈,理財資金階段性迴流至銀行表內。而今年6月份的下滑幅度低於去年同期的主要原因在於,表內存款餘額相比往年更爲充足,因此衝存款的壓力相對較小。”對於資管業渠道規模此消彼長的情形,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發布觀點指出。

不過,在更多業內人士看來,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規模的比較並不能凸顯居民資金積極的投資情緒,受制於A股上半年行情羸弱,賺錢效應的低迷,從今年二季度來說,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僅增加了4200億元;公募基金市場規模也僅增加了1.02萬億元,其中增值的部分還是包含了銀行理財子公司及公募機構爲投資者賺取的收益。

拆解龐大規模下的實際收益

事實上,上半年的銀行理財市場規模是下降的。

8月9日,《華夏時報》記者梳理發現,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該份報告指出,從市場規模上看,上半年末理財存續規模較年初下降,下降比例爲8.35%,同比下降13.07%;同時根據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一季度報告數據顯示銀行理財市場規模24.92萬億元,同比下降12.14%,環比下降9.87%。

從規模上比較,銀行理財市場雖然增加了4200億元的增量,但是同樣根據報告數據顯示,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爲投資者創造了3310億元的收益;另外一個數據則顯示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仍在減少,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子公司累計發行產品1.52萬隻,募集資金27.75萬億元,而和存續的25.34萬億元規模相比,贖回2.41萬億元。

不過這一贖回數據與一季度相比,呈現了回升的態勢。據一季度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銀行理財市場規模24.92萬億元,同比下降12.14%。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前3個月,整體贖回規模近6萬億元。

對此,普益標準研究院劉銀平分析指出,較去年同期而言,理財公司產品發行數量上升幅度明顯,其增幅已超一半,理財公司作爲銀行理財市場的“主力軍”,在平衡投資者、產品及市場環境三者關係的同時,合理打造自身特色顯得尤爲重要。

雖然公募基金在資管市場中規模佔據了C位,不過記者發現,上半年的新基金髮行難言靚麗。該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市場公募基金新增規模在5200億元左右,約佔2022年全年的40%左右;與過去5年相比,2023年公募基金新發基金規模預計與2018年基本持平或略好於2018年,2020、2021年是公募基金髮行大年,連續兩年新增規模都在2萬億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上半年,無新發基金募集規模超過百億,募集規模居前的新發基金類型多爲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混合債券一級基金以及被動指數型債券基金,鮮見主動權益類產品。

下半年能否出現增量

“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下半年能否出現增量井噴,還是需要看資本市場的表現。銀行理財淨值化之後,這一年多時間裏的收益率表現跑輸銀行,尤其一些中低風險理財都出現了虧損,使得投資者的信心大受打擊。而很大一部分銀行理財實際上也是配置於公募基金;從公募市場上半年募資情況來說,權益類的產品也難賣,說明投資者的信心恢復還需要時間。”8月9日,上海一家公募基金權益部負責人陳方(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記者也瞭解到,隨着“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政策要求提出,公募行業近期在火速行動,一方面,多隻基金宣佈解除“限購”,增強市場活躍度;另一方面,有基金經理“真金白銀”自購,提振市場信心。

就在8月8日,華南地區某公募基金髮布公告稱,公司旗下某指數基金即日起恢復大額申購(含定期定額投資)和轉換轉入業務,取消A類份額100萬元、C類份額50萬元的大額申購(含定期定額投資)和轉換轉入業務限額。這也是該基金自2022年10月26日起實施大額限購後的首次開放。其基金經理表示,此舉主要是基於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考慮。

同日,上海富國基金也發佈公告稱,富國新動力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目前運作平穩,考慮到之前的影響因素已消除,該基金於8月9日起恢復大額申購、轉換轉入及定期定額投資業務。此前,該基金曾於3月16日起暫停接受單個基金賬戶對該基金各類基金份額日累計金額超過2萬元(不含)的申購、轉換轉入及定期定額投資業務申請。

另自7月24日以來,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淳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十餘家機構宣佈取消大額申購限制。

“在7月份高層會議定調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的背景下,基金解除限購向市場釋放了兩方面積極信號:其一當前市場處於底部,未來機會大於風險,投資者賺錢概率提升;其二吸引資金、爲基金補充彈藥,有望給資本市場帶來增量資金,增強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提振投資者信心。”對此,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基金分析師孫桂平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除多隻基金解除“限購”外,還有公募基金經理大手筆自購,以“真金白銀”傳遞對A股長期投資機遇的堅定信心。在8月1日,華夏基金髮布公告稱,公司基金經理李彥於近期出資200萬元,分別申購其管理的華夏興和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華夏行業甄選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各100萬元。

對此,孫桂平也認爲,自購行爲使得基金經理與投資者利益高度綁定,也表明其與投資者風險共擔的決心;另外借此向市場傳遞信號,看好A股中長期投資機會,可一定程度上增強投資者信心,緩解投資焦慮情緒,也有利於基金產品對外營銷。

而對於接下來銀行理財市場規模的變化,明明表示並不擔心。他指出理財規模有明顯的季節性趨勢,季末大幅下降、季初大幅回升,此前2014年到2022年7月理財規模平均增幅在1.7萬億元左右,因此其預測2023年7月理財規模增幅應該在1.5萬億元以上。就下半年來看,此前居民積累的超額儲蓄迴流消費的規模相對有限,而房地產購買需求也難以放量,對儲蓄的分流作用較小,超額儲蓄迴流至銀行理財的概率最大。此前從銀行理財迴流到表內的存款,約78%以上爲活期存款或期限在1年以下的定期存款,迴流至理財不存在阻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