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投資近300億元,預計年產值達1000億元,可解決1萬人就業。”

和相關方簽訂總投資130億元的新能源動力電池和智能化儲能櫃項目,“實際產值最終將達到134億元,帶動當地2000人就業”。

簽訂投資意向協議,涉及項目的總投資約100億元,“項目正式達產運營後預期年平均產值約52.4億元,年平均利潤總額145000萬元,年稅收收入約57210萬元,帶動就業約500至1000人”。

……

這樣的大手筆投資,不是來自大央企、大國企,也不是行業中知名上市公司,而是來自一家名爲國電建實業控股貴州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電建貴州,8月1日起更名爲貴州省藍淞實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企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這家名稱中帶有“國字頭”的公司,去年7月成立,今年5月已被國家電網官方曝光爲“假冒國企”,國電建貴州原工商登記信息顯示的上級股東“國家電力公司”在二十年前改制之後就再無任何投資、經營等行爲。

近期,“假國企”成爲輿論場上的衆矢之的,不少央企接連發布打假聲明。記者注意到,在風口浪尖之際,國電建貴州依然接連通過其下屬企業接洽投資項目,根據多地媒體報道和公開信息,涉及項目的規模總計接近600億元。

無論是國電建貴州還是其下屬公司,成立日期大多在2022年底以後且目前尚未實繳。股權穿透之後,這些企業大部分股東、高管來自同一團隊,令人不得不警惕的是,這些投資能順利落地嗎?

被公開打假後

仍繼續註冊子公司

國家電網曾在今年5月發佈公告稱,社會上存在部分假冒“國家電力公司”名義出資設立的企業,並從歷史原因進行說明——依據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及有關文件要求,國家電力公司自2003年6月30日起再無任何投資、經營、市場主體登記等行爲。國家電力公司印章由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保管。

在公告之後,國家電網還附上了假冒企業名單,“國電建實業控股貴州集團有限公司”赫然在列。

國電建貴州股權信息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國電建貴州成立於2022年7月,彼時是國家電力公司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爲10億元。根據工商資料,國電建貴州旗下的一家全資子公司——國電建湖南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電建湖南),其成立於2022年12月7日,註冊資本爲2880萬元。國電建貴州與國電建湖南兩家企業均未實繳註冊資本。

在名爲“國電建湖南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的微信公衆號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了更多細節。該公衆號註冊於2023年2月27日,認證主體也正是國電建湖南,在簡介頁面,其自稱爲“央企國家電力公司的三級子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全產業鏈開發的供應商”。

此外,國電建湖南旗下有兩家全資子公司在投資方面較爲活躍,分別是國電建新疆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電建新疆)、喀什國電建希日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電建喀什)。其中,國電建新疆成立於2022年12月22日,國電建喀什成立於2023年5月30日,註冊資本分別爲2888萬元、1.68億元,均尚未實繳。

這也意味着,在5月初國家電網曝光國電建貴州“假國企”的身份後不到一個月,國電建喀什成立了。

結合國家電網官方披露來看,這一連串名稱中含“國電建”的公司,身上都有着假國企的標籤。

3家假冒國企

擬參投項目涉及數百億資金

被通報後繼續設立、衍生假冒國企是整個事件的其中一面。讓人感到詫異的還有,國電建喀什在成立的幾天後,便開始佈局百億項目投資。

在“國電建湖南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公衆號上,一篇發佈於6月6日的文章描述了國電建喀什的投資事項。文章顯示,國電建喀什與新疆喀什經濟開發區兵團分區就石墨烯固態超導分佈式能源交換項目簽訂了投資意向協議。項目總投資約100億元,佔地約190畝,項目正式達產運營後預期年平均產值約52.4億元,年平均利潤總額14.5億元,年稅收收入約5.72億元,可帶動就業約500至1000人。

一個月後的7月3日,有官方媒體在相關報道中提及了該投資事件,報道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以下簡稱三師圖木舒克市)日前舉辦了招商引資項目集中籤約儀式,與喀什國電建等35家企業集中籤約,項目涉及智能製造、倉儲物流、新型建材、綠色能源、文旅開發等多個產業。但該新聞報道沒有透露更多的簽約細節。

國電建貴州投資版圖

此外,6月2日,國電建新疆與新疆昌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昌吉高新區)簽訂了總投資130億元的新能源動力電池和智能化儲能櫃項目。根據公開信息,項目計劃分三期投資建設,一期將建設2條新能源動力電池生產線、4條智能化儲能櫃生產線,預計9月30日前開工建設,2024年6月30日前投入生產。

公開報道顯示,國電建新疆方面相關負責人彼時對外介紹稱,“一期項目投產之後的產值或達到57億元,後期二、三期項目將逐步上線,實際產值最終達到134億元,帶動當地約2000人就業。”其還表示,公司將立足昌吉、面向全疆、輻射中亞地區,不斷完善新能源全產業鏈開發。

而作爲上述兩家企業的母公司,國電建湖南早已官宣其數百億元的投資計劃。

當地媒體2月13日報道顯示,國電建湖南方面稱,公司計劃在和田地區投資近300億元,預計年產達1000億元,可解決1萬人就業。

如果說這項投資還在謀劃之中,那麼在喀什地區,實打實的項目已經開始落地。3月29日,喀什經濟開發區伽師產業園舉行了“超級石墨烯鈦鋰電池及分佈式液流儲能櫃項目”入園開工儀式,該項目正是由國電建湖南投資建設。而在當地某媒體報道中,將國電建湖南介紹爲國家電力公司三級子公司。

假國企四處簽約

多地相關部門回應

實際上,作爲曾經的電力巨無霸,國家電力公司早在2002年就已被拆分,但多年以來,國家電力公司多次被不法分子僞造資料、冒充其下屬企業。

看似名頭唬人的國電建貴州和其下屬公司,在被國家電網“公開打假”後,相關部門是否已知曉其“假國企”身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於7月中旬分別致電昌吉高新區、和田地區、喀什地區等地有關部門。

昌吉高新區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道,目前園區招商引資有裝備製造、新型材料、生物科技、服務業四大主導產業。有意向的企業可先提供項目介紹、可研性資料等,相關部門會進行預審,符合園區政策的就可以進入後續流程。國電建新疆的參投項目已進入土地競拍程序,項目基本情況都是正常的。

隨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繫了和田地區商務局,對於記者的詢問,工作人員表示以官方新聞報道爲主,並稱不方便透露國電建湖南的商業信息。

7月11日,三師圖木舒克市商務局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地的招商引資政策比較優惠,比如廠房建設每平方米可以補助700元,對用工的補貼力度也比較大,“固定資產投資如果超過3000萬元的話,對設備給予20%的補貼”。當記者問及國電建喀什在當地的項目,其表示不太清楚細節,項目是由下屬的喀什經開區兵團分區進行對接的。

對於國電建喀什的身份,喀什經開區兵團分區招商局方面告訴記者,“我們也看到了報道,可能有一些負面的影響。當時我們也跟企業溝通過。怎麼說呢,只要他在這邊佈局,沒有違法違規行爲的話,看到他的一些消息也只能跟他溝通。

“可能打假就是打一部分,其他板塊的業務他還是正常開展。只要是實際投資,沒有觸碰到紅線、底線,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就也不能一棍子把人家‘打死’了。”該工作人員解釋道。

關於“超級石墨烯鈦鋰電池”項目,《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尚未能獲得更多信息。但從行業龍頭的描述中,可以一窺其面容。今年3月,寧德時代(SZ300750,股價241.5元,市值1.06萬億元)方面在一場投資者交流會上介紹,目前行業研發方向上有全固態、半固態(半液態)電池等多種技術形態,有很多科學及技術的基礎問題尚未解決,“我們公司深耕10多年,仍然認爲難以形成有技術可行性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就像前幾年行業在喊的石墨烯電池等某些技術仍然未見真正落地”。

實探假國企

股東信息已發生變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上述公司中,最爲活躍的就是國電建湖南,作爲多項“投資”活動的主導者,它究竟是一家怎樣的企業?

資料顯示,國電建湖南註冊地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花垣鎮產業園區,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方查詢,其辦公地址爲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圭塘路264號的湖南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7月下旬,記者也前往公司現場一探究竟。

在湖南省中小企業服務中心16樓,記者剛出電梯就見到了公司大門。在1605室等兩個辦公室,都掛着“國電建湖南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字樣標誌,透過玻璃門,能看到有十多位工作人員在內辦公。

隨後,前臺工作人員接待了以商務對接名義前去的記者。在現場等待幾分鐘後,另一位工作人員以記者沒有預約爲由,婉拒了合作要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溝通中瞭解到,公司工作人員稱公司主營業務爲新能源儲能櫃,在光伏領域也有一些“嫁接業務”,目前主要項目地點集中在新疆。同時,公司工作人員在交流中也顯得十分警惕,多次表示公司沒有圖文資料和聯繫方式可以提供。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8月1日起,國電建湖南的母公司——國電建貴州的工商資料進行了多項變更,公司不僅更名爲“貴州省藍淞實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直接股東也由“國家電力公司”變爲了國勝吉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不過,還有一些痕跡仍未抹去。截至8月11日,在“國電建湖南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公衆號的簡介中,“央企國家電力公司的三級子公司”字樣如故。某招聘平臺上,國電建湖南也依舊保留着“央企自我認證”的相關文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