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蕊

近日,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公開向香港特區政府建言,要求撤銷港股交易印花稅。這一消息,在當地證券業“一石激起千層浪”。

儘管今年7月5日,香港財庫局局長許正宇曾強調,“港股交易活動並未受印花稅稅率上調影響”,但多位證券業人士近日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均認爲,港股有必要通過降低印花稅來恢復流動性,提高區域市場的吸引力。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10月25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日前正接受公衆諮詢。因此,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簡稱“總會”)8月9日公開發文,強烈建議“撤銷股票印花稅”——自2021年港股將印花稅稅率提升至0.13%之後,總會已反覆公開表達類似訴求。

在總會看來,提高印花稅稅率後,港股市場日均成交金額連年下滑,稅收收入不增反減,與香港特區政府預期背離。與此同時,更高的交易成本擠壓了投資者的活動及收入,繼而影響港股市場的交投及深度,進而影響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同時,作爲香港證券期貨從業者工會,總會還稱,由交易成本增加帶來的市場交易萎縮,進一步加劇香港證券業的生存壓力,中小券商爆發停業潮,行業加速洗牌影響行業穩定,也使得大量從業者飯碗不保,人才加劇流失,並間接降低本土金融機構的影響力。

“港股已經到了非降股票印花稅不可的地步。”中泰國際研究部主管趙紅梅表示,自從2021年8月港股印花稅調高後,2022年港股日均成交額同比下跌25%左右,2023年1~7月平均每日成交額僅1136億元,流動性枯竭的危險甚於恒生指數5年不漲。

“按照這一趨勢,未來港股投資者將越來越少。”趙紅梅表示,交易成本增加、流動性惡化,同樣會導致港股投行業務量急劇放緩,伴隨二級市場表現乏力、投資情緒欠佳和估值處於低位,更多投資者會從港股撤離——惡性循環之下,港股將持續被邊緣化。

她還提到,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投資港股,一旦產生分紅,還需繳納20%的紅利稅,使得交易成本更加攀高,也將導致機構投資者非常有優勢的量化基金和高頻交易無法正常開展。建議香港市場給予量化基金、高頻交易更多的優惠政策,降低交易成本,鼓勵港股信息披露、增強對投資者保護機制,加強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交易活動等。

不過,業內人士預計,香港特區政府或許不願意輕易放棄港股印花稅這一塊巨大蛋糕。日前,許正宇透露,若按2022年至2023年度股票交易印花稅實際收入作出估算,調低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至0.1%或0,將令政府減少分別約123億港元或531億港元的財政收入,佔該年度總體收入約2%或9%。

“從香港特區政府近兩年的人才引進政策和對數字資產的佈局來看,港股持續低迷會是一個不小的障礙,香港畢竟還是要靠金融喫飯。”有中資券商的相關人士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業界輿論聲浪漸高的背景下,香港特區政府就算不取消印花稅,或許也會適當下調一些費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