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馮櫻子 北京報道

“爲了給客戶爭取大額存單額度,已經跟分行吵過很多次架了。”8月17日,在股份制銀行北京一支行工作的小劉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道。

小劉表示,前不久一位客戶要存1500萬元的大額存單,考慮對方後續還會有資金進入,作爲客戶經理想盡量幫他申請額度,但最終只申請到500萬元。

近期,《華夏時報》從多家銀行網點了解到,目前大額存單額度十分緊張,一些國有大行客戶經理直接表示“現在沒有大額存單了”“等到年底才能買”,即使有額度的銀行也設置了多重購買門檻。

在8月15日央行“超預期”降息後,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呼聲再起,銀行這場“息差保衛戰”進入到了深水區。

小劉對《華夏時報》記者透露,目前,其所在銀行大額存單僅供“一年期定存”銷量達到一定標準的支行,未達標的支行不再提供。

“各機構提高一年期定期存款銷售的重視程度,推動低成本存款增長。”前不久,小劉收到通知中表述。

壓降負債成本

自去年以來,受到理財市場波動的影響,大額存單銷售走俏,同時,在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很多投資人抱着“買早不買晚、買長不買短”的想法,更加積極搶購長期大額存單。

據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金融機構發行大額存單5.3萬期,發行總量爲12.7萬億元,同比增加1.3萬億元,增幅爲11.4%,當年大額存單發行量達到了2015年6月推出以來的最高值。

然而,市場利率繼續降低,存款定期化、長期化推高銀行成本,銀行淨息差承壓已觸及1.7%的警戒線,銀行“息差保衛戰”到了關鍵時刻。今年以來,銀行對大額存單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

“只有新資金進入才能購買大額存單。”小劉介紹,其所在支行雖然有大額存單額度,但也設有購買門檻,畢竟額度有限。之前爲了給客戶申請大額存單與分行吵過架,現在其所在銀行資金1億元以上才能申請白名單,但最終能不能買到,買到多少額度,還得跟總行單獨談判。

他進一步對《華夏時報》記者說道:“行裏對一年定存銷量有考覈指標,重點任務是降低負債成本。”

目前,銀行已經開始控制大額存單發行量。數據統計,2月大額存單發行數量694只;5月大額存單發行數量爲490只,較2月減少200多隻,較4月也少了100多隻,環比下降15.22%。

多家受訪國有大行網點客戶經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現在沒有大額存單了”,還有些股份制銀行大額存單定時發放,客戶需要按時搶購或跟客戶經理提前預約。

其中一名國有大行客戶經理提到,購買大額存單需要等待,普通客戶可能要等到年底纔有額度。

而爲了攬儲,一些中小銀行長期大額存單利率仍然能高達4%。對此,一名城商行客戶經理透露,其實額度也很緊張。“市場利率下行,中小行負債成本更高,尤其三年期、五年期大額存單利率太高,現在釋放的額度,都是根據到期產品量來定的。”

銀行在“減量”的同時,也不斷調整大額存單利率,目前多家銀行大額存單利率與普通定期存款利率相差無幾,大額存單利率優勢並不明顯。

“就差一點,大額存單還得預約,很多客戶就直接買定期存款了。”小劉介紹,其所在銀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1%,大額存單三年期利率爲3.15%。

同時,一家國有大行客戶經理也介紹,該行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爲2.9%,普通定期三年期利率爲2.85%。

一家山東地區城商行客戶經理也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已經沒有3年期大額存單了,此前總行覺得我們發得太多,增加了負債成本,大額存單利率還會降。

目前,定期存款及大額存單利率會進一步下調,幾乎成了業內共識。

8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先是調降公開市場逆回購(OMO)操作利率10個基點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15個基點,隨後又將三個品種的常備借貸便利利率(SLF)下調10個基點。

MLF的“降息”往往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市場人士普遍預計,隨着MLF利率下調,接下來LPR報價或將進一步下行。

降息之下,銀行的負債壓力驟升,同時存量房貸降息呼聲再起,爲銀行“保息差”帶來了新的難題。

此前,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華夏時報》等記者表示,當前商業銀行淨息差進一步快速收窄,對於銀行業可持續經營、繼續讓利實體空間和防範化解風險能力形成侵蝕,保護好貸款利率水平的底部區域、引導降低銀行負債成本、呵護好商業銀行的淨息差空間,也成爲央行的重要任務。

一手穩息差一手保中收

近期,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帖吐槽:“不買理財不給大額存單額度”。對此《華夏時報》記者聯繫多家銀行網點,暫無客戶經理明確提出“配貨”要求。

小劉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存款永遠是第一考覈指標,誰想把表內產品轉成表外?原來看到這個消息會覺得很荒唐,但現在來看,又覺得理解。

小劉介紹,其所在銀行雖然對理財沒有考覈,但是跟績效掛鉤,要是完不成任務量績效就不發。

“原來有客戶買理財,我都要勸他理財收益有風險,不如買定期存款,現在我會勸他買保險。”一城商行銀行客戶經理對本報記者表示,現在不只看存款量,還要看中收。

從2022年年報數據來看,銀行財富管理中間業務收入普遍承壓,多家銀行出現下滑。而作爲非息收入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穩住中間業務收入,提升其收入貢獻佔比,成了幾家大行近兩年正在深度思考的問題。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受到2022年權益市場震盪、資管新規全面實施等因素影響,代銷理財、基金、信託等產品帶來的收入減少,而保險符合銀行客戶穩健的投資需求,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銀行可憑藉渠道優勢快速做大規模,提升中間業務收入。

《華夏時報》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儘管預定利率3.5%的壽險產品已下架,但銀行推銷保險產品的力度絲毫不減。

“賣保險是每個理財經理必須攻克的難關。”上述城商行客戶經理提到,現在行裏整天催着去賣保險,除了保險,還有基金和黃金。

有分析人士提出,一般而言,在銀行的中收體系中,自營理財、結構性存款的中收最低;貴金屬、代銷基金、代銷理財、代銷保險的中收都比較可觀,其中保險帶來的中收貢獻,在各類代銷產品中排在前列。

早在2018年,就有國有大行在年報中披露出,該行前一年代理保險產品的手續費費率是賣銀行理財產品的109倍、賣基金的8.35倍、賣信託的4.12倍。

從銀行代銷保險手續費看,該行平均費率爲4.11%,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爲5.97%。

當然,同一家銀行對同一家保險公司的手續費協議,因繳費方式不同、險種不同都有區別,同一家銀行與不同保險公司簽訂的合作的手續費率也不一定相同,因此根據年報數據算出來的只能是一個平均水平。

“代銷基金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同比下降,但代理保險收入支撐作用明顯。”郵儲銀行在2022年年報中表述,該行通過加強資產配置、積極把握客戶保障需求,代理保險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從年報中可以看出,郵儲銀行2022年代理業務的增長十分亮眼,實現了同比34.64%的增長,收入167.99億元。

在股份行中,招商銀行代理保險收入在財富管理手續費及佣金收入中的佔比不斷提升,從2020年的19.43%提升至2022年的41.1%,將近半壁江山;平安銀行2023年一季報顯示,其代理保險收入13.18億元,同比增長83.8%。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銀行代銷保險業務屬於銀行的中間業務,近期銀行發力代銷保險業務,保險部門積極發力拓展業務,在增加中收同時,也有助於獲客。

同時,周茂華提到:“此舉也有助於銀行增加負債存款。保險公司相關產品獲得的客戶保險資金一般會選擇有合作關係銀行代爲託管。”

工銀安盛人壽總裁吳茜在公開場合提出,疫情之後,銀保帶來了高速的成長,去年已經超過了代理人渠道,成爲了第一大渠道。

“面對銀保渠道的發展和未來,雙方應該生態共建、價值共創,真正爲客戶創造價值,滿足客戶風險保障的需求,在這個過程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吳茜指出。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