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志高空調創始人李興浩的行蹤近日引發持續關注,多家媒體最新消息顯示,其已被公安機關控制,所涉及案件已經開庭。不曾想志高空調再次進入公衆視野是以這種方式。

物是人非

早年務農的李興浩於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從事空調維修工作,並在90年代初與人合夥創辦志高空調,憑藉低價優勢,迅速佔領市場。在2008年、2009年左右,一度與海爾、格力、美的並稱“四巨頭”,也正是在2009年,志高空調在港上市,李興浩身家一度高達18億港元。

此後,志高空調又趕上家電下鄉的東風,2010年,志高空調企業營收突破百億元,佔據彼時市場11%的份額。

不過到達頂峯後,志高空調市場份額不斷萎縮,2014年,志高空調市場份額已滑落至4.3%,2015年其虧損達到6.9億元,時至2018年,其市場份額僅剩約2.2%,當年虧損達4.8億元,2019年志高空調更是創下最高虧損紀錄14億元。

嚴重虧損的志高空調逐漸銷聲匿跡,2020年,欠款近4000萬元的志高空調及其法人李興浩被納入“老賴”名單,被法院限制高消費,2021年底,因未按規定披露中報、年報,志高空調進入退市程序,次年4月,志高空調正式退市告別資本市場。

伴隨着志高空調的衰落,李興浩本人也逐步退出企業經營層,2019年,以張權爲代表的職業經理人團隊進入企業,2020年初,志高空調再次宣佈新的高管任命,聘任滕光勝爲公司總裁、胡秀忠爲公司常務副總裁。

如今李興浩的名字再次出現,其身份已經是“深裝總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據知情人士透露,李興浩所涉及案件主要因爲挪用深裝總公司公款。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以志高空調總裁肖鳳麟爲代表的管理層,掌握了志高空調的經營、管理權力,而志高空調這一品牌的經營方,已從原來的“廣東志高空調有限公司”變爲“廣東省志高格物科技有限公司”。

產品掉隊

空調作爲家家必備的大單品家電,總有着旺盛的市場需求,但在這背後,近十餘年來行業邏輯早已改變。

家電產業觀察家許意強認爲,從上世紀90年代到2005年左右,我國空調領域有着巨大的市場空白,各個品牌還處於“跑馬圈地”階段,而彼時居民消費能力有限,平價產品儘管在性能上略有欠缺,但往往能獲得消費者認可。

2005-2013年,頭部空調廠商已經在緊鑼密鼓地創新研發,力求提升產品質量及品牌檔次,從市場端看,城市消費需求已基本滿足,家電下鄉主要爲挖掘城鎮市場需求,時至今日,高端化成爲空調市場的主旋律,“推新賣貴”成爲知名品牌不約而同的策略,留給廉價產品的空間越來越小。

而在黑貓投訴等平臺上,對志高空調的“差評”也並不罕見。有消費者稱,其在抖音商城志高專賣店購買了兩匹的移動空調,到手後發現輕微漏水,且製冷效果不佳,聯繫客服後,客服稱馬上派人來維修檢查,但等了將近20天也無人上門。

除了空調外,志高旗下的冰箱、洗衣機也難逃用戶吐槽。截至目前,黑貓投訴平臺上對志高空調的投訴已高達568條。

能否翻身

窮則思變的志高空調也在艱難覓路,肖鳳麒曾表示,志高將堅持空調和家電主業的同時,佈局健康產業、智慧物聯網產業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有信心推動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全面升級。而從MOF空氣消毒機、iCongo i系列天花機等產品佈局來看,志高也正在追趕健康、環保的家電行業趨勢。

不過市場不等人,奧維羅盤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志高空調線下年累計份額已萎縮至0.03%以下,線上份額僅約爲0.2%。

在業內觀點看來,空調市場長期處於“紅海”,競爭從未休止,對品牌而言則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掉隊的品牌想要翻身並非易事。

從數據上看,中國家用空調市場產量一年約1.5億臺,而產能則基本達到2.5億臺,換言之,國內空調產能處於過剩狀態。在此背景下,今年上半年又有多家空調企業宣佈新產能基地投產,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新增空調產能近2000萬臺。其背後原因一是原有過舊產能在淘汰出新;二是空調市場需求仍有空間,吸引了更多想要切分蛋糕的企業加入。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由於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低迷,空調行業銷量連續三年下滑,企業隨着行業爆發而水漲船高的局面己不復存在,2022年中國空調市場全渠道銷售量5714萬臺,同比下降3.3%。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爲,未來頭部品牌與二、三線品牌的差距將越拉越大,原因在於,目前智能化、套系化已成爲大趨勢,頭部品牌能夠通過雄厚的實力和較強的話語權,實現產業鏈一體化佈局,例如在產品開發環節,利用大數據深度挖掘用戶細分需求;在智能化方面利用IoT技術全面深化家居服務,營造品牌生態,這均需要高昂的研發投入,也是後來者的門檻。

北京商報記者就李興浩行蹤和經營問題採訪志高空調,相關負責人表示其正在休假,不方便回應。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