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胡華雄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爲引領我國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的龍頭,多家互聯網平臺企業近期發佈的二季度業績顯示,營收、利潤呈現明顯復甦態勢。隨着監管政策調整,市場預期大幅改善,企業自身轉型成效初顯,互聯網平臺企業的發展又一次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

如今在新的發展模式下,互聯網巨頭不約而同地擁抱產業互聯網、科技創新並更加積極地邁向海外。然而,在經濟環境面臨較多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互聯網平臺企業該如何繼續發力?能否再創新的輝煌?

互聯網企業業績復甦

在強監管之下,互聯網平臺企業一度經歷了一段業績增長乏力、股價連連下挫的暗淡時光。如今,隨着監管態度明朗、企業戰略和經營進一步優化調整,平臺企業也開始走出艱難時刻。

比如,阿里巴巴財報顯示,公司2023年第二季度收入爲2341.56億元,同比增長14%,這一同比增速較今年一季度有明顯提高。二季度,阿里巴巴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爲343.32億元,同比增長51%。

騰訊二季度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492.08億元,同比增長11%,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淨利潤375.48億元,同比增長33%。京東第二季度收入爲2879億元;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淨利潤達到86億元,同比增長31.9%,超出市場預期;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淨利潤率達到3.0%,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在國內經濟恢復仍面臨挑戰的情況下,不少企業業績承壓,但從幾大互聯網平臺披露的季度業績來看,普遍取得了不錯的增長。

前海智庫創始人、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深圳)創新創業研究所所長羅潤華對證券時報記者分析,阿里巴巴啓動史無前例的“1+6+N”組織變革之後的確有更好的表現。但同時應看到,這只是線上商業整體走強的表現。當前電子商務平臺競爭激烈,它們的前景還有待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相關部門提及騰訊、阿里、美團等平臺企業在支持科技創新方面的投資案例:如騰訊持續投資支持上海燧原科技有限公司,加強人工智能領域雲端算力平臺產品和服務等核心業務發展,促進國產高性能AI(人工智能)芯片研發和商業化落地。美團投資支持榮芯半導體(寧波)有限公司,加強成熟製程特色工藝12寸晶圓製造、晶圓級封裝測試等主營業務發展,開展圖像傳感器、顯示驅動等主要產品研發。阿里巴巴投資支持農業和服務業轉型發展,支持匯通達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服務下沉市場零售行業企業客戶,爲合作中小企業提供一站式SaaS+服務及商家解決方案。

有分析指出,此番舉措爲中國民營企業投資發展指明方向。平臺企業發展要積極支持技術創新,支持傳統產業轉型,積極提升核心競爭力,助力實體經濟發展。從更高層面來看,當前中國經濟恢復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之下,也需要互聯網企業在此時發光發熱,爲中國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

互聯網大廠的

“新三樣”

從互聯網大廠陸續公佈的財報來看,大廠們如今的部分“打法”已經變了,To B、科技和出海,或已成爲互聯網平臺經濟的“新三樣”,成爲新時期開疆拓壤標配。

首先,To B是在C端流量見頂之下,各大互聯網巨頭的“必選題”。比如阿里在今年3月宣佈了“1+6+N”業務架構後,雲智能集團也將分拆出來,成爲阿里To B的“實力擔當”,還將是盒馬、菜鳥之外,又一家衝擊IPO的阿里系公司。截至2023年3月31日,阿里云爲全球28個地區提供雲計算服務。

百度智能雲也在奮力追趕。百度智能雲在2023年第一季度實現了盈利,收入同比增長8%至42億元。從IDC發佈的報告來看,百度智能雲市場份額佔比28.1%,在這個細分領域已經連續四年位列第一。

綜合開發研究院數字戰略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曹鍾雄分析指出,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力B端市場有兩大優勢:一是技術優勢,長期發展中,平臺企業在雲基礎設施、企業數據以及數字技術等方面都有很大積累。二是場景優勢,各大平臺根據自身的業務、供應鏈、企業技術情況,通過數實融合,找到千行百業的切入場景。

其次,科技是互聯網下半場的逐鹿場。今年二季度,騰訊在AI能力等基礎設施方面加速投入,發佈了新一代HCC高性能計算集羣,並最新推出向量數據庫。6月,騰訊推出行業大模型技術解決方案,助力企業構建專屬大模型及智能應用。記者從騰訊方面瞭解到,騰訊混元大模型目前已經進入公司內應用測試階段。

百度的文心大模型已經擁有中國最大的產業應用規模,目前有15萬家企業申請接入文心一言測試。記者從百度方面還獲悉,日前百度網盤基於文心大模型全面升級,推出“雲一朵”智能助理,用戶可通過“雲一朵”快速搜索文件和視頻、總結知識、翻譯文檔,甚至進行內容創作。此外,京東推出“言犀產業大模型”、360集團推出“360智腦”……各大互聯網巨頭AI大模型落地產品迭出,上演了一場“速度與激情”。

羅潤華對記者分析,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支持平臺科技企業在引領科技創新中大顯身手。因此,平臺科技企業應發揮自身規模優勢,成爲數字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主力,尤其是產業升級對於行業大模型的迫切需求,平臺型互聯網雲廠商大有可爲,可以爲行業大模型建設提供助力。

最後,“出海”是互聯網巨頭們尋求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一役。從各大互聯網平臺發佈的財報來看,以前只對財報起到“錦上添花”作用的海外市場,如今卻是兵家必爭之地。阿里方面,根據財報,截至今年6月末,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收入同比增長41%,整體訂單同比增長約25%。

拼多多、抖音、快手等都在國內用戶增長見頂趨勢下,想方設法挖掘海外的新市場空間。

如何再創輝煌?

監管“錘子”落地,市場預期也有了大幅改善,平臺經濟是否能以此再出發,再創新的輝煌?

在曹鍾雄看來,經歷了整改以後,幾大互聯網平臺有三大明顯變化趨勢:一是更加關注自身健康和治理。各主要平臺對自身業務的風險識別、風險治理持續加強,在發展中自糾自查、及時整改,確保自身業務發展更加合規和健康。二是更加註重創新。不管是阿里的組織變革,還是騰訊的硬科技投入,以及主要平臺紛紛佈局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平臺企業都在加大對創新的投入和提高科技在公司戰略中的層級。三是更加國際化。平臺企業從國內市場發展逐步加大海外業務佈局,找到自身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

羅潤華則認爲,從當前的種種變化可以看出,互聯網平臺已經改變了過去通過投資建立業務聯盟生態圈的擴張模式,以及通過“燒錢”吞併的生長模式,未來互聯網平臺將逐漸從“建牆”走向“拆牆”,向流量更加開放的方式發展。然而,與過去的發展環境不同,當前互聯網平臺除了仍需在常態化的監管下不斷規範自身發展以外,還面臨更加不確定的新的經濟形勢。

羅潤華指出,互聯網平臺應該在三個方面突破:一是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突破底層技術。二是加大領軍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力度及人才梯度建設。三是拓展國際市場,在全球市場搏擊。

曹鍾雄認爲,當前全球依然處於數字經濟的大變革當中,不管是智能製造、製造業數字化、綠色化和智能化,還是人工智能、量子技術、芯片技術的發展,平臺企業總體處於科技創新的中心,是當前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平臺企業還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拓展:一是新的數字技術的前沿佈局;二是產業數字化的數實融合;三是通用人工智能的新場景;四是數字硬科技,如芯片技術等。

“騰訊、阿里等平臺企業在業務發展當中,應加強企業自身能力建設、企業業務增長重視,以及國際業務拓展等,不斷找到各自發展的增長點和盈利點。”曹鍾雄認爲,騰訊、阿里等依然是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的領軍企業,依然具備強大的發展活力和競爭實力。儘管過去受到監管和麪臨宏觀經濟的轉型,但這些都是企業鍛鍊自身內功的一次發展機遇,也爲重新出發積蓄了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