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苑基榮 陳子帥】印度正在對農產品外運施加更多限制,以應對國內多種糧食價格上漲的問題。7月20日,印度宣佈禁止部分大米出口。8月19日,印度宣佈將對洋蔥出口徵收40%的關稅。短短几天后,路透社又爆出印度考慮自10月起禁止食糖出口。聯合國糧農組織等機構此前發佈的報告指出,在全球經濟疲軟、地區衝突和極端天氣等因素疊加影響下,2023年全球嚴重糧食不安全狀況恐怕會繼續增加。有分析認爲,在全球糧食安全警報頻頻拉響之際,印度針對多種關鍵農產品出臺出口禁令,已在國際市場上引發外溢效應,這與印度總理莫迪此前“爲世界各地運送糧食”的表態背道而馳,或令印度農業影響力遭遇挫折。

全球大米價格掀起波瀾

作爲出口量超過越南、泰國之和的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國,印度大米出口禁令對國際市場的影響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由於出口禁令緊隨俄羅斯退出黑海糧食協議的決定而宣佈,國際市場對此更加敏感。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2022年,印度向全球約140個國家出口了超過2200萬噸大米。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數據顯示,全球超過40個國家有一半以上的進口大米來自印度,在許多非洲國家,印度大米在進口市場中份額甚至超過80%。

“印度大米出口禁令對我們的糧食貿易合同造成很大的干擾!”美國標準普爾網站近日援引一位菲律賓大米進口商的話稱,當地大米價格正在急劇上漲。農民和稻穀貿易商都在囤積稻穀待價而沽,期待更高的回報。越南的行業人士也抱怨稱,越南作爲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國也在遭受衝擊,價格劇烈波動令出口商感到恐慌。

有分析認爲,印度國內實際上並不缺糧。據BBC報道,印度目前糧倉中儲備有4100萬噸大米和3000萬噸小麥,用於戰略儲備和公共分配系統。印度實施大米出口禁令更多是爲了平抑國內糧價。報道稱,印度一直努力應對食品通脹問題,自2022年10月以來,印度國內大米價格上漲了30%以上,導致明年大選前政府面臨的政治壓力加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印度禁止部分品種大米出口,主要是爲了抑制本國食品尤其是中低端大米的價格上漲。“這樣一來,那些對印度大米有依賴的國家轉而向其他國家尋求進口,導致國際市場中低端大米價格出現上漲。”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稱,印度大米出口禁令讓全球大米價格上漲15%-25%,受衝擊最嚴重的是孟加拉國和尼泊爾等國家的低收入者,及貝寧、塞內加爾、多哥和馬裏等非洲國家。

量大價低顯現競爭優勢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2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度大米一般向三類國家出口:第一類是周邊國家,提供一定的優惠;第二類是中東與非洲國家,主要爲低等級大米;第三類是美歐發達國家,主要爲高等級香米。印度大米禁令主要影響的是中東非洲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印度向國際市場提供低價稻米品種,這種大米售價僅爲400美元/噸左右。相比之下泰國香米售價超過1000美元/噸,越南長粒大米爲680-700美元/噸。這樣的價格優勢令印度大米銷量巨大。

從全球大米產量來看,印度位居中國之後排在全球第二位,但出口量佔全球大米貿易的近40%。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21/2022年度,中國以1.49億噸的大米產量排名全球各國產量第一名;緊隨其後的是印度,同期大米產量爲1.30億噸。兩個國家合計大米產量佔到全球的54%左右。

作爲人口大國,印度如何平衡國內和國際的糧食供應?對此,專家表示,印度糧食生產水平並不高,但有一個特點是國內素食主義者很多,糧食不需要經過肉類轉化。因此印度的糧食產量雖然總體來看並不高,但依然可供出口。此外,印度政府給予農民大量補貼也有助於糧食穩定生產。

有比出口禁令更好的選擇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劉宗義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印度禁止部分農產品出口主要是爲了避免國內因這些產品短缺而出現動盪,但此舉對國際市場的價格穩定不利。

半島電視臺網站報道認爲,印度禁止部分大米出口的決定產生了全球性影響。大米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大米的短缺將對小麥、大豆玉米產生溢出影響,這些作物被用作人類消費和動物飼料的大米替代品,或引發對其他食品以及燃料的需求上漲等多米諾骨牌效應。美國《財富》網站認爲,印度糧食禁令將讓全球糧食和食品價值鏈面臨壓力。

BBC認爲,印度出口禁令引發了人們對全球大米價格失控的擔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爾·古林查斯預測,今年全球糧食價格可能上漲15%。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大米市場分析師雪莉·穆斯塔法表示,印度的出口禁令出臺的時機並不特別有利。

俄烏衝突的爆發令全球對糧食供應和糧食價格繃緊了神經,這令印度看到了影響國際糧食市場的機會。印度不但是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國,也是全球第一大洋蔥出口國。今年上半年印度洋蔥出口達146萬噸,同比增長約63%。此外,印度還是世界第二大小麥出口國。印度總理莫迪曾在俄烏衝突爆發後表示,印度有能力向世界各地運送糧食,以彌補市場缺口。

李國祥認爲,印度在大米等個別農產品市場上的影響力較大,但其農業影響力只侷限在少數幾個國家,並不具備控制全球糧食市場的能力。有分析稱,相比俄羅斯、美國、南美和澳大利亞等對全球糧食市場有重大影響的地區,印度要實現莫迪“讓印度農業在全球糧食市場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目標面臨着不少挑戰。

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在當前的國際糧食市場環境下,印度有比禁止大米出口更好的選擇。頻繁的政策變化可能會損害印度農產品的市場地位。泰國曾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大米出口國,但大約在十年前,由於一系列政策失誤,被印度反超。印度出口政策的頻繁反覆現在可能爲泰國大米“重回王位”帶來了機會。

李國祥認爲,包括印度在內,金磚國家在全球糧食安全治理當中可以嘗試發揮更加團結、積極作用。對於重要農產品,金磚國家可以建立相關調節機制,當某一成員國或某種農產品因天氣等原因出現大幅減產、價格大幅上漲時,其他成員國可以通過採取一致行動或互通信息來應對。李國祥表示,金磚國家加強農業方面的合作,不僅能夠促進全球糧食市場穩定,改善全球糧食安全狀況,更重要的是能讓成員國避免“互相傷害”及受到某些國家的挑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