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北京報道

因爲涉及的醫藥企業中不乏知名巨頭,讓這一輪的“裁員潮”引發關注。

近日,美國癌症免疫療法公司Agenus 宣佈計劃裁員25%,並大幅縮減癌症藥物研究。就在同一天,強生旗下的楊森製藥打算關閉位於荷蘭萊頓的傳染病和疫苗部門,而兩個部門重組剛過半年時間。

截至8月,強生、輝瑞、阿斯利康藥明康德、拜耳、賽諾菲、BMS、武田等醫藥巨頭企業在今年均有裁員或管線調整的消息傳出,

行業媒體Fierce Biotech長期跟蹤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只過去不到9個月,宣佈裁員的生物製藥公司數量已經與2022年全年總數相持平,達到119家。

《華夏時報》記者梳理醫藥企業已公開的裁員原因來看,新產品研發、上市進程遇阻、現金流難以維繫以及經濟環境不佳是出現頻率排在前位的理由。

又一波“裁員潮”

自今年一季度以來,強生已剔除了7個傳染病項目,其中大多數是治療乙肝的,這些管線都在楊森旗下。楊森主要專注免疫疾病、抗腫瘤、心血管及代謝疾病等研發管線,其中傳染病和疫苗業務主要聚焦艾滋病病毒、乙肝,以及埃博拉、寨卡和結核病(TB)等。

此次涉及裁員的荷蘭萊頓楊森製藥有2500名員工,其中四分之一就職於傳染病和疫苗部門,據悉,楊森只會保留研發大腸桿菌預防疫苗並繼續提供艾滋病產品,其餘全部退出。

在強生的疫苗管線中,最受關注的是新冠疫苗和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由於種種原因,2022年底,強生悄悄關閉了唯一可用於生產新冠疫苗的工廠,正是此次被傳出裁員消息的荷蘭萊頓楊森的工廠。強生的RSV疫苗也在今年3月29日終止了三期臨牀。

今年上半年,強生的新冠疫苗收入下滑了近50%,傳染病部門也因此成爲楊森製藥收入下滑最多的板塊,這或許導致了強生 “關閉”傳染病和疫苗部門的後果。

8月17日,德國製藥巨頭拜耳旗下的細胞治療公司BlueRock Therapeutics宣佈,公司裁掉了約50名員工,BlueRock將專注於其帕金森病細胞療法推向二期,並在近期將另一種細胞療法推向臨牀。

BlueRock Therapeutics一位發言人表示,爲了將資源集中在優先項目上,併爲其ipsc衍生的遺傳性視網膜疾病治療申請IND,BlueRock將在紐約、多倫多和馬薩諸塞州劍橋等地裁員約12%。

其他醫藥巨頭也陸續公佈了裁員數量,今年賽諾菲在印度的兩個疫苗生產基地裁員約800人;安進公司宣佈計劃裁員450人;輝瑞加州裁員196人;武田管線調整削減186人等。

從涉及的業務部分來看,部分企業選擇從裁撤銷售人員入手。如生物製藥企業Amarin,日前宣佈將解僱其在美國的全部銷售人員,並減少30%的非銷售人員,其CEO表示“該項目將帶來1000萬美元的重組費用,預計每年將節省約4000萬美元的成本”。

通過縮減成本而提高利潤是行業普遍做法,中小型生物藥企的裁員則是一波又一波。比如,專注於DNA醫學的Inovio最近宣佈了13個月內的第三輪裁員。

不過,裁員也不是解決業績危機的萬能之策。5月14日,納斯達克上市藥企Athenex宣佈破產,公司認爲是新藥監管障礙,以及“具有挑戰性的生物技術市場和艱難的經濟環境”導致公司破產。

砍管線自救

面對新藥研發困難、銷售業績下滑等壓力衝擊,藥企巨頭也不得不做出管線調整、裁員的決定。

今年以來,賽諾菲結束了BTK抑制劑atuzabrutinib 的開發,停止度普利尤單抗的過敏性真菌性鼻炎和無鼻息肉的慢性鼻竇炎兩個項目;GSK結束對細胞基因療法領域的投入;武田終止AAV基因療法;諾華則砍去了在研管線中10%的非核心項目等。

產品銷售不理想也是藥企精簡團隊的重要原因。7月25日,渤健在公佈其2023年第二季度業績的同時,宣佈了一項名爲“Fit for Growth”的削減計劃,包括減員1000人、停止至少四種藥物的研究開發等。

渤健表示,“Fit for Growth”是爲了優化成本結構、提高研發生產力和減低風險,實現可持續增長,其目標是在2025年前節省10億美元運營費用,其中3億美元將被重新投入產品開發和商業化。

另據渤健最新發布的中報,上半年公司淨利潤大幅下滑23.2%。其中,多發性硬化症產品銷售額同比下滑15%;脊髓性肌萎縮產品僅同比微增1%。這或許纔是導致渤健裁員的直接原因。

世事難料,也有藥企是倒在了研發產品即將上市的前夜。“明星創新藥企業”Athenex是一家同時在美國、中國和英國擁有廣泛業務的跨國生物製藥公司,曾在一級市場先後獲得Mandra多輪投資,併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市值一度超10億美元。

但2021年起,相繼遭遇FDA拒絕批准其口服紫杉醇+Encequidar用於治療轉移性乳腺癌新藥的上市申請、細胞療法臨牀試驗叫停等一系列負面事件後,Athenex受困於資金匱乏、債務纏身、股價大跌等諸多難題。雖然Athenex展開了裁員、出售設備等多種自救措施,但已無法改變敗局,今年5月中旬,Athenex黯然宣佈申請破產。

上述跨國醫藥巨頭的裁員計劃是否會對中國市場產生影響?對此,《華夏時報》記者聯繫採訪了強生、拜耳、安進等多家藥企在中國總部或辦事處,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海外裁員是否會影響到中國市場,具體要看涉及的管線和部門情況。”醫藥產業戰略顧問周樹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如果被裁員的業務完全在海外市場,同中國市場沒有研發生產和銷售上的合作,則不會對中國市場造成影響。不過,近年來,全球醫藥企業都將中國市場視爲重要的市場,對其業務滲透合作越來越廣泛,海外市場的變故對中國市場的間接影響多少還是存在的。

編輯:顏源 主編:陳巖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