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河南魯山縣花費715萬元建造了一座牛郎織女地標雕塑,卻因造型設計和高昂造價等問題遭民衆質疑,引發關注。

8月29日晚,魯山縣聯合調查組發佈“魯山縣牛郎織女愛情主題雕塑有關情況的通報”。

通報稱,近日,魯山縣牛郎織女愛情主題雕塑受到媒體和網民朋友的關注。魯山縣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在初步調查的基礎上,決定依規依紀對負有直接責任的縣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黨某某予以免職,對縣住建局工作人員李某某言辭不當的行爲給予政務記大過處分,對社會關注的項目設計、工程造價、招標流程等問題進行全面審查。

魯山縣對因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所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深感歉意,對個別工作人員在溝通過程中言辭不當給媒體朋友造成的傷害誠懇道歉。衷心感謝媒體和網民朋友對魯山縣的關心和支持。

“715萬的牛郎織女雕塑”引爭議

當地曾連回6個“不知道”

有工作人員在被媒體採訪時爆粗

據媒體報道,近日,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花715萬元建牛郎織女雕塑一事引發輿論關注。

魯山牛郎織女雕塑

據上游新聞早前報道,這座雕塑高度約17米,採用鑄銅、鍛造、浮雕及着色相結合的形式,表現魯山文化之城、旅遊之城新形象。8月22日在中國(魯山)七夕節開幕式上揭開面紗後,這座雕塑就被吐槽又“貴”又“醜”。當地住建局後續回應稱,雕塑的招標建設符合流程,有質疑可向審計部門提出來。

對此,光明網8月28日評論文章指出,魯山想要弘揚民俗文化招牌,用建築符號來擦亮“七夕發源地”的城市名片的初衷當然無可厚非,但財政資金是納稅人的錢,每一分要確保用在刀刃上。當地之前一直都是國家級貧困縣,正式脫貧纔剛剛不久,在經濟水平、財政基礎不牢固的前提下,700多萬元不是一筆小錢,在用於改善民生和打造地標建築之間,是否一定得選擇後者?沒有對收益和回報進行評估,就貿然上馬,無疑可能造成浪費。

文章稱,當地僅用一句“符合流程”來回應,顯然不具備說服力。有沒有公衆參與的流程,700多萬元具體花在了哪裏,設計者、建築單位到底是何人,這些問題都應該開誠佈公地交代清楚,不能讓這樣一筆鉅款花得不明不白。

爲解答公衆疑惑,28日,記者撥通了魯山縣政府辦公室的電話,在記者表明身份和來意後,該工作人員回覆了6個“不知道”,1個“不清楚”。

記者詢問中標公告中提到的715萬元是否全部用於建造“牛郎織女”雕塑,該工作人員表示“不知道”,記者詢問是否有關注到“牛郎織女”雕塑與長沙的“湘江女神”雕塑被指相像,對方表示“不知道,不知道”,記者詢問是否有關注到網上的輿論,對方表示“不知道,這個不知道”,記者詢問應該向哪個部門進行覈實,對方表示“不太瞭解”“不清楚”,記者質疑魯山縣政府辦公室曾接受媒體採訪表示縣裏已經關注到輿情,對此該工作人員依舊錶示“不知道”。

據中國政府採購網上的一份魯山縣住建局魯山縣迎賓大道路口城市雕塑工程項目中標公告顯示,此次招標公告的發佈日期是今年6月14日,採購方式爲公開招標,7月6日開標,同日發佈中標公告,中標金額爲715.2萬元,中標企業爲睿澤藝術(深圳)有限公司。

採購內容主要包括,原址地點石塊遷移、運輸及安裝處理;迎賓大道路口城市雕塑的設計、製作、運輸、安裝等全過程;雕塑的設計需國際、國內知名雕塑家所創作的藝術作品,表現魯山城市形象、體現魯山城市風貌、展示魯山未來城市發展形象的優秀作品,雕塑高度約17米、採用鑄銅、鍛造、浮雕及着色相結合的形式,表現魯山文化之城、旅遊之城新形象。資金情況顯示爲:財政資金,已落實。

微信公衆號“中青評論”28日文章也認爲,魯山縣打造“七夕發源地”招牌來推動當地文旅業發展的做法,雖然可以理解,但耗費財政巨資去建造這樣一座雕塑到底值不值、妥不妥,則值得商榷。

該文表示,在2020年才退出貧困縣序列的魯山縣,又耗費巨資建造雕像,其決策流程是否科學合理、當地有沒有把錢花在刀刃上,應當經得起嚴肅審視。其中,最初的立項動議是否經過充分論證?有沒有其他更合適的宣傳計劃?對於這座城市新地標,相關方案有沒有廣泛徵求公衆意見?對此,簡單一句“招投標過程規範”,恐怕不能有效回應公衆質疑。

這篇文章還回顧道,近年來,人們之所以反感一些“空殼式”地標建築,是在於它們往往大而無當、華而不實,審美也“不在線”,難以代表城市形象。某些城市熱衷於建造歷史人物等巨型雕塑,是因爲它們可以成爲某種政績工程,也試圖讓當地文化“看得見”,可是,這種“展示”只能停留在表層,無法形成持續的文旅吸引力。畢竟,沒有多少人會爲了單純去雕塑“打卡”而前往這座小城。大家真正期待看到的,是當地對歷史文化內涵更深入的挖掘和呈現。

有人找出了6月23日拍攝的圖片,稱迎賓路口雕像的基座已經搭好,懷疑工程未招標就開工。

此外,對於雕像的設計,也有人表達了質疑,花費715萬元修建的“牛郎織女”雕像與2021年1月竣工的長沙大王山旅遊度假區湘江女神公園內的“湘江女神”雕塑極度相似。“兩者除了底座、人物部分不同,主體結構、材質、色彩搭配、浮雕造型等幾乎如出一轍。”

值得一提的是,輿論漩渦中,魯山縣住建局工作人員後續在被媒體採訪時爆粗:“監督你×,滾!”

就此,羊城晚報•羊城派文章表示,這個雕塑既然立在路邊,一個動用了公共財政,代表當地公共形象,立在當地公共生活空間的雕塑,怎麼就不能接受公衆的審視和監督呢?一句“監督你x”,暴露了相關工作人員缺乏基本的常識。

這篇文章還提到,目前,網絡有不少“業內人士”在評估這個雕塑的造價,得出的結論從20萬到50萬元不等。當然,這些自稱的“業內人士”真假難辨,他們的評估,也許就是信口開河。

“這其實也是個更長遠的教訓。”在羊城晚報•羊城派文章作者看來,一個公共建築,如果沒有在造型設計、建造花費等方面取得民衆的充分理解,那麼它將如同一塊疤痕一般,長久引發人們的“興趣”,遭致源源不斷的質疑與猜測,也會令當地相關部門如芒在背。從這個角度說,涉及公共空間的決策,一定要全面評估、廣納民意。否則由此產生的社會漣漪,將會演化成長期的輿論壓力,持續不斷地反彈回來。

光明網評論文章也提醒道,如果地方民衆都不買賬,所謂地標建築,又怎麼可能吸引外地遊客,起到提升城市品位、宣傳城市民俗文化的作用呢?從亂花錢到罵記者,現在這一地標建築,倒是真的成了一項“形象工程”,只不過展示的是地方的負面形象。700多萬元的投入,換來一堆差評,這一事件再次敲響了警鐘。打造地標建築不是不可以,但花錢要合乎程序,絕不能脫離民衆、閉門決策,打着冠冕堂皇的旗號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