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晚間,美的、格力、海爾三大白電巨頭同時發佈半年度報告。從財報數據來看,美的集團業績規模位列第一,海爾智家持續高端第一,格力電器的業績不算亮眼。不過,三家第二引擎打造均開始釋放動能。

三家營收淨利潤均增長 美的空調線上線下份額均超格力

從業績營收、淨利潤來看,上半年,美的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978億元,同比增長7.69%,歸母淨利潤182億元,同比增長13.98%。海爾智家實現營收1316.3億元,同比增長8.2%;歸母淨利潤89.6億元,同比增長12.6%。格力電器實現營收997.90億元,同比增長4.16%;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126.73 億元,同比增長10.52%。可以看出,美的集團的營收規模已經超過格力電器一倍不止。而格力電器雖營收低於美的海爾,但淨利潤表現相對良好,尤其從毛利率來看,格力電器製造業毛利率爲34.40%,高於美的海爾。

上半年,國內經濟復甦處於恢復性增長期,國內GDP同比增長 5.5%,同時消費市場趨暖,家電消費也在緩慢復甦中呈現小幅增長。根據奧維雲網(AVC)數據顯示,2023 年1-6 月,我國家電市場零售額規模3982億元,同比增長4.4%。受行業環境影響,美的格力海爾三大巨頭的各家電業務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以空調業務爲例,上半年,美的暖通空調業務實現營收920.07億元,同比增長10.54%;格力空調業務實現營收699.98億元,同比增長1.82%;海爾空氣解決方案業務實現營收231.47億元,同比增長18.9%。值得注意的是,美的空調業務不止業績營收與格力拉開距離,在格力空調一直保持優勢的線下市場,上半年也被美的空調超越。財報中,根據美的集團援引奧維雲網數據,上半年美的家用空調線下市場份額爲36.0%,線上市場份額爲35.7%,均位列第一。除家用空調外,在臺式泛微波、臺式烤箱、電暖器、電磁爐、電熱水壺、電風扇等6個品類中,美的系產品在國內線上與線下市場份額也均位列行業第一。

上半年在行業弱復甦行情中,整體家電市場發展邏輯並未改變,即我國家電市場已從增量週期進入了存量週期,用戶的高端需求正在持續強化,也因此,高端化逐漸成爲左右頭部企業業績的“勝負手”。上半年,海爾智家旗下高端品牌卡薩帝通過產品持續引領、強化套系化陣容、拓展觸點佈局等措施,業務發展穩中向好。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卡薩帝的市場份額從12.8%提升至14.2%,同比淨增1.4個百分點,繼續穩居高端市場第一。其中,卡薩帝冰箱及洗衣機在中國萬元以上市場的份額達到39.4%、82.9%,卡薩帝空調在中國15000元以上市場份額達到29.2%。

美的集團面向國際高端市場打造的“AI科技家電高端品牌”COLMO,上半年也取得了不錯的表現。財報中,美的提到,COLMO品牌產品在高端市場佔比提升顯著,其中飲水產品線下高端市場佔比達到 65%以上,淨水和空調櫃機產品在20%左右,洗碗機超過 13%。在渠道端,COLMO進一步開拓高端全場景渠道,已累計佈局 340家智感體驗館,覆蓋 144 個主要城市。

格力電器並未在財報中過多提及在高端市場的建設佈局,在相關產品表現中,則提到一句“在618大促中,格力風扇品類蟬聯多項冠軍,中高端產品在京東平臺的成交額同比增長78%。”

第二增長曲線各有側重 新業務開始釋放動能

伴隨着家電市場由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如何實現企業的持續性增長成爲諸多家電企業面臨的難題,不少企業謀求通過第二增長曲線獲得突破,白電三巨頭自然也不例外,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三巨頭的新業務均迎來了收穫時刻。

美的集團方面,自收購庫卡布局機器人業務開始,美的便開啓了第二增長曲線的打造,包括以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打入新能源車供應鏈、成立半導體公司研發芯片、佈局醫療產業......整體而言,美的集團的多元化業務更偏重B端,主要包括工業技術、樓宇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以及其他創新業務。報告期內,美的工業技術業務收入爲136億元,同比增長12%;樓宇科技業務收入爲148億元同比增長21%;機器人與自動化報告期收入爲152億元同比增長24%。

格力電器的多元化業務已覆蓋工業製品、智能裝備以及光伏、儲能、新能源汽車等綠色能源領域,上半年格力工業製品業務營收54.88億元,同比增長90.01%;智能裝備業務營收2.48億元,同比增長23.68%;綠色能源業務29.15億元,同比增長51.32%。

從低碳家庭到低碳建築,海爾智家正以智慧樓宇等業務繪出第二增長曲線,今年AWE2023上,中國家電網也注意到,海爾智能通過發佈的行業首個低碳智慧樓宇大腦,將樓宇內原本孤立的子系統集成於一體,開闢了建築節能減碳新道路。半年報中,海爾也重點提到,公司智慧樓宇業務收入快速增長,市場份額穩步提升,根據產業在線數據,上半年海爾智慧樓宇業務國內份額較去年同期提升0.3個百分點,達到 9.6%;出口份額較去年同期提升0.6個百分點,達到16%。

雖然路徑不同,但從財報可見,三巨頭在新業務板塊不斷突破,已逐步打開“第二曲線”的增長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