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的不良資產都變成了香餑餑,他們賺了大錢

來源 | 互金商業評論

作者 | 張化橋

這是永雄集團原副董事長張化橋此前在復旦大學的一次演講內容,以下爲全文。

演講的核心觀點:

(1)消費金融讓人一直窮下去,而小微企業貸款只會加大企業倒閉的概率。

(2)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信貸機構與借款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傷害。

(3)中國的金融深化已經過頭了。

(4)目前的壞賬問題非常嚴重。

(5)中國的銀行應該整合、瘦身、關停並轉。

(6)多數非銀金融機構應該停止壞賬的生產,轉型爲不良貸款處置企業。

(7)中國目前的文化、政治、法律不利於不良資產的處置。

四大AMC的“躺贏”

未來5-7年內很可能是中國不良資產的黃金時段。二十多年前,中國的銀行家數很少,但是基本上都被三角債,也就是不良資產,困死了。但是所幸,那時中國的金融深化程度很低,信貸在整個經濟中的覆蓋面還不廣,我們剛剛從計劃經濟時代的撥款改貸款中走出來,“借款還錢”的文化還在早期的培育階段,處理信貸違約的基礎設施(比如調解、催收、仲裁、判決、執行)還基本上沒有。

那時中國政府引進了美國AMC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的概念。我們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就是信達、華融、長城、東方。你可以說我們東施效顰,而我們的創新就是搞了四個,不是一個。好在它們運氣不錯。在它們成立後的十年,中國的高通脹就把它們手上的不良資產都變成了香餑餑。他們賺了大錢,大家也誇他們有本事。但它們有龐大的機構,很難解散,於是爲了機構的生存,它們大搖大擺地進入了租賃、銀行、信託、證券等領域,很快又成了不良資產的生產者。

憑運氣賺來的錢,一般都會憑本事虧掉。這句話很有意思。

 壞賬問題非常嚴重

中國的金融深化已經走過頭了。八十年代,我還在央行工作時,上上下下言必稱麥金農的金融深化理論。可是我們幹得太好了,一直把金融深化推到了另一個極端。包商銀行的調研顯示,連內蒙古的每個鄉鎮都有了起碼一個正式的金融機構,一般來說都有三、五個。這還不算支付寶、微信賬戶、餘額寶之類。

過去十年,金融科技公司號稱要通過技術來減少違約和欺詐,可是除了極少數成功的例子,大家都失敗了。我的結論是,次貸就是次貸。在次貸人羣中選優,概率上就有問題。不少業內人士辯解說,我們做的是幾乎優質的借款人near-prime,可是這個界限太難劃,而且,如果對方願意接受這麼高的利息率,還不是次貸嗎? 

即使金融科技企業幸運地找到了消費者的痛點,這個痛點也是可以移動、消逝的。而且,當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揮汗涔涔攻克這個痛點時,實力雄厚而且已經有大批基礎客戶的銀行通過小小的改良或者收購就可以解決這個痛點,或者部分地解決。那咱們金融科技公司又白乾了。

這十年,我在香港和英國就感受到了由於挑戰者的出現,銀行如何改善靈活性和服務水平,擠掉了金融科技公司的生存空間。

我認爲,絕大多數金融科技公司和非銀金融機構、新金融機構跟銀行相比,都輸在了起跑線上。(1)資金實力。即使你的估值很高,但是你的錢少。(2)已有的基礎客戶。(3)銀行在各種業務之間的互相補貼。(4)銀行的政治影響和客戶信任(不會倒閉)。(5)資金成本(存款利率低)。(6)客戶的質量。什麼叫prime? 這就是prime!

下面我們來看壞賬問題究竟有多麼嚴重。

(1)企業之間的三角債已經十分嚴重,騙子橫行。

(2)企業貸款的違約十分嚴重,老賴橫行。

(3)消費信貸的違約率已達歷史最高水平,不管是p2p, 消金、小貸,還是銀行信用卡、抵押和純信用貸款。

(4)企業信貸的糾紛即使在立案後,判決也很慢;在判決後執行也很難。我知道有些案子拖幾年沒結果。

(5)法院不肯受理消費信貸的案子,仲裁和判決後,也很難執行。而且訴訟也是一條昂貴的路。司法現狀正在危及社會。有人關心嗎?

(6)私募基金的狀況比p2p更加嚴重,因爲它的塊頭更大。

(7)在整個社會,老賴文化盛行,“放款有罪、賴賬有理”的思想不斷打擊着社會道德和契約精神。我們自己害自己。

消費信貸/小微企業信貸

是全世界的頑疾 

眼下,雖然企業信貸產生的不良也是鋪天蓋地,但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我們今天主要是談所謂的小微企業信貸和消費信貸的不良,因爲這兩個東西是連在一起的。

消費信貸/小微企業信貸是一個很危險的東西,很像菸草、酒精、博彩一樣。這種產品的消費不是越多越好,必須十分謹慎。根本的原因是:小企業的死亡率在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很高,再加上高昂的金融媒介費用,因此行業的利息率必須很高、必然很高。

而反過來,小型企業在長期支付高利息的情況下,又不可能繁榮,甚至無法生存。而利率太低,信貸機構又會虧錢,終究會退出市場。所以,在某一個額度之上,小企業信貸往往只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的互相傷害。而這個額度是需要非常大的技巧和意志力才能控制的東西。人往往貪心、信心爆棚。所以,只有少數偉人才能控制好這個額度。經濟稍有波動,你就翻船了。所以,最佳的信貸額度也許是零。

對於一個做消費金融和SME金融將近十年的我來講,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也許代表了我的醒悟或者叛逆,也許我想岔了。

我認爲消費信貸/中小企業信貸在中國已經走過頭了。我認爲,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和小型企業來說,即使零利率、軟貸款也很危險。

舉幾個例子

(1)美國的學生貸款利率大都在3-5%。不高啊!但是,累積下來的債務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

(2)二戰後的幾十年,西方國家政府和聯合國的各種下屬機構都對第三世界窮國發放過一種“軟貸款”:利率低、限制少、期限長、甚至可延期。但是,結果基本上是打水漂。很多國家因此長期負債累累,爬不起來。原因:

各種費用(美其名曰技術援助)喫掉一大塊。

但更重要的:即使零利息,你也得還本啊。很多項目根本沒有這個能力。中小企業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使是負利率,也還不起。中國也曾長期享受這種援助。但是結果都不理想。

結論:中小企業融資是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人類會不斷嘗試。但低利率根本不是個辦法。在歐美,在任何國家,小型企業要想獲得銀行貸款,都是既難且貴。小型企業的融資問題,大家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每個政府都有小型企業管理局,或者類似的單位,可見這件事是個頑疾。 即使在新冠來臨前,歐美的央行貨幣政策利率已經接近於零。中國的分析師們都以爲歐美企業的融資成本低。大錯特錯!即使大多數上市公司的債務成本也在10%左右。他們還算幸運的一族。在香港,基準利率很低,因爲實行聯繫匯率,所以香港利率與美國一致,但是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和中國大型房地產公司在香港的發債成本都在10%上下,遠遠高於大陸的利率。

此後,歐美企業(大、中、小)的真實融資成本跟央行的政策利率反方向變動。央行降息,市場加息。我覺得中國企業的債息和貸款利率太低,完全不夠彌補債權人承擔的風險。

小型企業的融資往往與消費金融綁在一起。消費金融大約從6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而差不多同時,普惠金融在孟加拉國、印度和非洲、拉丁美洲也成了一個很時髦的現象,特別是尤努斯的大力宣傳。

在歐美,二戰以來,消費金融逐漸成爲一個巨大的生意。但是除了住房按揭的利率似乎比較低以外,信用卡、汽車貸和其它類型的消費信貸,在支付了10-20%甚至更高的利率之後究竟給消費者帶來了多少福利,實在是個很大的問題。

消費者當然有權享受消費信貸,就像銀行有權發放消費信貸一樣,但是,這個產品的歷史作用,值得反思。

普惠是很多次貸機構的美好願望,也是一部分從業人員和機構的忽悠。大家做生意總希望有個願景和口號。無可厚非。但是,我們還是要看實質。你真心認爲,借款人在付給你15%,25%、35%的年化利率之後,還能持續地賺錢嗎?換個角度,你真心地認爲,你把利率降到15%或者25%以下,而違約率和營運費用又這麼高,你的貸款公司還能持續發展嗎?注意持續二字。

“次貸機構”不好聽,可這又確實是我們的真實姓名。難怪在本次新冠肺炎來襲之前,全球次貸機構就大片大片地死亡了。它們的死因就是與借款人的相互傷害。

(1)你看中國上萬個小額貸款公司、典當公司、租賃公司、保理公司、融擔公司、P2P公司、助貸公司、甚至消金公司的死亡、傷殘無數。

(2)美歐國家消費金融的行業翹楚,絕大多數已經傷殘,甚至,包括著名的LendingClub,On Deck, Wonga, Greensky, Funding Circle, Amigo Loans。現在看着還行的幾家,比如澳洲的AfterPay 也會遇到巨大的挑戰。

(3)發展中國家的普惠金融企業幾乎全部慘不忍睹。亞、非、拉幾乎無一例外。

請你不要再說,中國兩億人、三億人尚未被金融覆蓋。也請你不要再說三千多萬中小企業無法獲得便宜的融資。這些企業、這些人如果真的尚未覆蓋的話,你也不應該試圖覆蓋,因爲他們都用不起你的錢;而且你也不願意覆蓋、你也覆蓋不起。

催收行業需要變革

我感覺,民間借貸和非持牌金融機構的催收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鼓勵了違約,因此違約率可能超過一半。少數勇敢的投資者購買了一些此類不良資產包,但是不敢大舉進入。銀行及其他持牌機構的消費信貸不良,現在基本上也只能靠催收和禱告。多數機構有自己的催收團隊,也外包。你可能不敢相信,大銀行的催收外包服務商動輒幾百家。總行和各分行業各有勢力範圍,都不想讓出地盤,而催收行業又無法整合。難道銀行的行長們願意跟幾百個催收外包商打交道嗎? 

在歐美,一個國家的催收外包業務一般都集中在3-5家公司。銀行有合規的擔憂,也希望只跟入圍的三、五家外包商合作,以保護自己的名譽。在這個行業,大家靠的是信任,而不像我們靠的是牌照和關係。美國的銀行通常把消費信貸的逾期打包賣給PRA和Encore Capital 等,並且貸款給這種機構,讓他們購買不良資產。

中國的催收機構對社會有巨大貢獻:它們幫助放貸機構收回應該收回的資金,維持社會秩序,但是大家不敢做大,也不願做大,因爲中國的社會環境太惡劣,大家齊聲罵催收機構、偏袒老賴。中國有沒有壞的催收機構、壞的催收人員呢?當然有。政府應該有理有節地處理。可是,我們會不會因爲銀行違規就關閉銀行,並啓動陸海空三軍,逮捕全行員工?會不會因爲某人喝酒醉死,而關閉茅臺集團,或者因爲出了車禍,而關閉上汽集團?現在零零星星上千個催收公司的狀況,既不利於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效率,也不利於合規管理。

如何評價最近發佈的“銀保監會就單戶對公、批量個人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徵求意見”?我認爲,(1)雖然這個文件晚了二十年,但是總比永遠不來爲好。(2)不需要試點!(3)對契約文化的長期破壞,以及對老賴的鼓勵和縱容必須檢討、改變。

目前,司法系統對此類案件根本沒有興趣,這極大地打擊了金融業。這兩個問題如果不根本解決,任何改革都是避重就輕。而投資者也不會大舉進入這個行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