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 李明會 冉學東 北京報道

自去年以來,銀保渠道保費逆勢增長,表現亮眼,憑實力強勢重新回到各家險企的戰略視野中來。

背靠母行渠道及客戶優勢,中郵人壽、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等10家銀行系險企保費增速更是喜人,今年上半年,10家公司合計實現保費收入2450多億元,同比漲超5%。其中,中銀三星人壽保費收入同比增幅更是超過50%,與同樣保費實現迅猛增長的光大永明人壽一道,在今年上半年成功躋身“百億元俱樂部”。

不過,盈利方面,部分險企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今年上半年,銀行系險企淨利潤合計虧損14.83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擴大10多億元。與此同時,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等多家險企的核心償付能力和綜合償付能力均低於行業平均水平。

對此,業內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銀行系險企需要加大創新力度,優化產品結構,同時也要加強風險管理和資產配置,以提升盈利能力和償付能力。

多家險企保費規模猛增,但盈利困境仍難破

日前,《華夏時報》記者通過梳理險企披露的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發現,今年上半年,中郵人壽、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中信保誠人壽、招商信諾人壽、交銀人壽、中銀三星人壽、光大永明人壽和中荷人壽10家銀行系險企合計實現保費收入2451.95億元,同比增長5.33%。

具體來看,今年上半年,10家銀行系險企中,中郵人壽憑藉875.67億元的保費規模穩居銀行系壽險“一哥”的寶座,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緊隨其後,分別實現保費收入287.42億元、262.41億元。

從保費變動來看,今年上半年,10家銀行系險企中6增4減。其中,中銀三星人壽保費同比增速最高,爲54%,實現保費收入140.86億元。與此同時,中郵人壽、招商信諾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保費增幅均超過30%,增長勢頭迅猛。此外,農銀人壽保費降幅最大,同比下降28%,實現保費收入187.6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銀行系險企“百億元俱樂部”再添兩個新兵,分別是中銀三星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

盈利方面,10家險企中,工銀安盛人壽淨利潤最高,爲6.68億元。交銀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緊隨其後,分別實現淨利潤3.31億元、3.16億元和1.61億元,淨利潤破億元的企業還有招商信諾人壽和農銀人壽,而中銀三星人壽、中信保誠人壽和中荷人壽淨利潤分別爲0.83億元、0.42億元、0.06億元。其中,相比今年一季度,招商信諾人壽、中銀三星人壽和中荷人壽在第二季度實現了扭虧爲盈。

而今年上半年保費規模排名前兩名的銀行系險企則在盈利方面表現不佳,兩大險企分別淨虧損28.81億元和3.23億元。其中,保費規模排名第一的險企淨虧損同比擴大超10億元。

爲何保費規模擴大的同時,不見銀行系險企的利潤顯著提升?

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祕書長、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副主任袁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銀行系險企通常將保險資金一部分投資於金融市場,以獲取投資收益。然而,由於宏觀經濟形勢不佳、金融市場波動加大,險資的投資回報率受到了衝擊,導致保險公司投資收益下降。

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張立文對本報記者進一步補充道,當前低利率環境下,銀行系險企的投資收益受到壓制,導致淨利潤增長受限。

記者也注意到,雖然10家銀行系險企中,多家險企旗下擁有資產管理子公司,但綜合投資收益率超過3%的僅有兩家,分別是交銀人壽和光大永明人壽,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爲3.35%和3.31%,而其他家幾險企的綜合投資收益率最低爲1.87%,最高爲2.99%。

另一方面,面對逐漸“內卷”的市場,保險產品的盈利空間也受到壓縮。

“目前,中國的保險市場競爭激烈,保險產品的利潤率普遍下降。與此同時,銀行系險企面臨着銀行渠道銷售成本高、費率監管趨嚴等問題,導致其保險產品的利潤空間受到壓縮。”袁帥如是說。

他同時補充道,“內地保險公司去年開始實施去‘通道化’改革,要求保險公司通過自有渠道銷售保險產品,銀行渠道的銷售份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縮。由於銀行系險企的主要銷售渠道是銀行,‘去通道化’改革對其銷售業績帶來了一定影響。”

張立文則從產品結構本身進行了分析。他認爲,銀行系險企的保險產品可能存在問題,導致保費收入增長不足以彌補成本和風險的增加。“一些銀行系險企可能過於依賴傳統的壽險產品,而這些產品的保費收入增長有限。與此同時,一些新型保險產品的銷售增長可能不夠快,無法帶動淨利潤的增長。”

多家險企償付能力低於業內平均水平

記者通過梳理各家銀行系險企償付能力發現,多家企業償付能力不足業內平均水平。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日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保險公司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88%,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22.7%。其中,人身險公司的平均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78.7%,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06.5%。

而根據10家銀行系險企披露的數據,綜合償付能力方面,除招商信諾人壽、中信保誠人壽、交銀人壽和中荷人壽4家險企外,其他6家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低於業內人身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平均值。

核心償付能力方面,除中信保誠人壽、中銀三星人壽、交銀人壽和中荷人壽4家險企外,其他6家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低於業內人身險公司的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平均值。

10家銀行系險企中,前述兩項指標均高於業內人身險公司平均值的僅中信保誠人壽、交銀人壽和中荷人壽三家。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去年同期,無論是在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上,還是在覈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上,多數銀行系險企都出現大面積下滑。

張立文認爲,銀行系險企的償付能力下滑可能與其風險管理不善有關。“銀行系險企通常與銀行業務相互關聯,可能存在資金流動性風險和資產負債匹配問題。如果資金流動性不足或者資產負債匹配不合理,就會導致償付能力下降。”

在“償二代二期”實施等因素的影響下,銀行系險企在償付能力方面面臨更高的監管要求,資本補充壓力增大。

袁帥認爲,銀行系險企需要通過增加資本金、優化資產負債配置等方式來提升償付能力。“這對公司的利潤、經營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責任編輯:孟俊蓮

相關文章